馬兆祥(1919~)子長縣史家畔鄉馬家坪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三年(1934)初參加馬家坪戰鬥,後隨賈拓夫(陝西省省委負責人)到江西瑞金,進蘇維埃紅軍大學學習,後到紅1軍團第2師5團任少年先鋒連指導員。
十月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在直羅鎮戰役中負傷,傷愈後進中央黨校、紅軍大學第一期學員班學習。民國二十五年(1936)二月,隨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總部從瓦窯堡出師東征,參加了觀上村戰鬥、兌九峪戰鬥。
後調紅1軍團第2師政治部任幹事,隨部隊西征。在曲子鎮戰鬥中,腹部被敵槍子彈炸開碗口大的一個洞,腸子流出來又用手塞進去,被送往野戰軍醫院治療。傷愈後,曆任紅29軍軍部青年科科長兼八珠區工委書記、中共慶陽縣縣委委員、青年團書記兼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驛馬關青年部部長兼宣傳部部長、八路軍駐西峰鎮辦事處秘書長兼驛馬關縣工委書記。
民國二十八年(1939)八月任固原地區組織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後兼宣傳部部長、工委書記。其間收編了馬國潘、馬思義農民起義隊伍。民國三十三年(1944)九月到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獨立第1遊擊隊6大隊1連1排任排長兼支部委員,十一月隨部挺進華南。民國三十四年(1945)一月初,參加瓦崗寨戰鬥,後會同新四軍第5師13旅在湖北禮山縣(即大悟縣)參加了三裏城楊家寨戰鬥,留鄂、豫根據地工作,曾任中心縣委書記兼指揮部政委。
359旅、豫西縱隊和新四軍第5師中原會師後,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組建中原軍區,馬兆祥任中原局組織部幹事、組織科科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中原局、中原軍區分路突圍,途中任第359旅第718團政委。在攻打荊紫關戰鬥中,率領兩個營(約百人)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用手榴彈把荊紫關炸開一條通道,消滅了守軍。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中原軍區更名為華北野戰軍第12縱隊,挺進大別山,任新組建的直屬炮兵團政委。秋,接受開辟襄(陽)、棗(陽)、宜(城)新區的任務,同任子恒率獨立團,消滅了盤踞在這一地區的“三幺”“三李”
和“宋叫花”三股頑匪,重創在該區進行騷擾的閻平價、傅德安部,解放了全縣十區三十六鄉。帶領當地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和完善區鄉村基層政權。後任洪山專區江漢一分區地委秘書長兼副專員、後勤部和統戰部部長、支前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湖北省孝感專區副專員、湖北省財經委副主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等職。1983年12月離休。
薛棻(1919~)原名薛海銀,子長縣澗峪岔鎮邊家灣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加入赤衛隊,參加了攻打安塞縣沿河灣、李家塔、高橋等國民黨據點的戰鬥。民國二十四年(1935)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參加勞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役戰鬥。民國二十六年(1937)第3支隊和第4大隊合並,駐守臨鎮,堅守黃河,從事生產,開展部隊自給。民國二十八年(1939)任三邊分區司令部獨立營第1連第1排排長,先後參加了攻打鹽池縣鹽池、三段地等戰鬥。民國三十二年(1943)隨獨立營編入警備第3旅,先後參加攻打內蒙、陝西靖邊寧條梁、耳臨川等戰鬥。民國三十六年(1947)胡宗南率部進攻陝甘寧邊區,組織帶領南區遊擊隊進行阻擊,配合西北部隊參加羊馬河戰役。後任子長縣警衛隊隊長。1949年起,任子長縣北二區區長、安定區區委書記、子長縣縣委組織部部長、子長縣縣委副書記等職。1983年離休。
李生忠(1920~)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在陝北參加工農紅軍。民國二十六年(1937)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27軍、28軍戰士、通信員,八路軍第120師358旅班長、排長、連長、營長。民國二十九年(1940)參加百團大戰,後任陝甘寧警備區幹部教導隊隊長,華北軍區第7縱隊第1師參謀長、政委,參加了解放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等。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在第一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中多次立功,後負傷。1953年回國,任誌願軍總部療養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