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軍事人物(12)(2 / 3)

嶽文彬(1920~)子長縣楊家園則鎮賀家灣村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參加革命,為紅27軍第1團先鋒連戰士,先後參加了楊家園則戰鬥、馬家坪戰鬥,東征和紅二、四方麵軍會寧大會師。“七七”事變後,隨部前赴山西省,任第115師第344旅第687團政治處宣傳員,參加了平型關戰鬥。民國二十九年(1940)在戰鬥中致殘,後調延安聯防軍司令部副官處任副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蘭州軍區司令部管理處會計科科長。後因剿匪調往甘南剿匪指揮部任後勤科科長。1954年轉業到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行政處任處長。1983年離休,廳級待遇。

楊紹川(1920~)子長縣楊家園則鎮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二月參加紅27軍,為紅1團先鋒連戰士,五月在攻打安塞戰鬥中頭部受傷。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調入紅15軍團第78師任班長,三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東征攻打汾陽縣城時左肩受傷。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任八路軍第115師689團特務連排長。先後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和武香縣盤龍鎮消滅日軍阪垣師團戰鬥。民國二十七年(1938)初,部隊攻克日寇占據的河北省平山縣城後,在戰略轉移時,右腳大拇指被打斷,仍堅持隨部隊轉移。後曆任第115師34旅政治部保衛科偵察隊隊長、第688團特派員、新1旅教導隊特派員。民國三十一年(1942)隨部隊從太行山出發,越過層層封鎖,返回綏德縣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大隊。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牡丹江軍分區第15團營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月調吉林省軍區獨立第1團任營長。在吉林省德惠縣與國民黨軍交戰時,右腿負傷,全殲國民黨軍1000多人。在國民黨發動的冬季攻勢中,兩腿受傷。

民國三十七年(1948)五月起,曆任吉林省軍區參謀處參謀、獨立第3團參謀長、獨立第4團參謀長,獨立第4團改編為第171師炮訓團後,任團長。1950年調東北軍區司令部任幹部科科長,後任軍務處軍務科科長。1952年調沈陽軍區直屬幹部文化學校任副校長,後任沈陽軍區動員科科長。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

1956年晉升中校軍銜。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0年任沈陽市人民武裝部部長。1964年離休。1988年,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5年8月,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薛蘭福(1920~)子長縣李家岔鎮崖窯溝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參加革命工作,為紅15軍團戰士、通信員,十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起,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班長、指導員,新四軍第3師8旅旅部組織幹事、供給部織布廠廠長、師供給部鞋廠廠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七月起,任東北西崗軍區騎兵團供給股股長、第四野第7縱隊20師58團供給處副處長、第44軍131師供給部副部長。1951年1月起,曆任中南空軍第19師供應大隊大隊長,王家墩機場、遂溪機場、廣州白雲機場場站參謀長、副站長、站長,廣州空軍後勤部機營處副處長(上校軍銜,行政13級)。1964年12月轉業。1980年11月離休。

楊淩昆(1921~)子長縣楊家園則鎮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參加紅軍,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五年(1936)參加陝北省軍事部教導隊,在安塞縣一帶剿匪。民國二十六年(1937)任安定縣東區自衛軍副營長。民國三十年(1941)到延安八路軍留守兵團軍政研究班培訓。後任定邊警備第3旅參謀、第385旅參謀、新編第11旅供給部部長助理、三邊軍區司令部副科長、65軍後勤部審計科科長、寧夏軍區後勤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