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軍事人物(11)(2 / 3)

後參加張家圪台戰鬥、慕家原戰鬥、延長縣戰鬥、安塞李家塌戰鬥、靖邊縣城戰鬥、老君殿戰鬥。民國二十四年(1935)九月,任紅15軍團第81師241團2營營長,參加了勞山戰役、羊泉原戰役、榆林橋戰役、直羅鎮戰役。次年二月,任新1團副團長並參加東征。三月後任3團副團長、軍委東區指揮部北路軍1團團長。同年十二月,任獨立師1團團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秋,入抗大三期學習。次年四月抗大畢業,被分配到延川縣保安大隊任大隊長。民國二十八年(1939)八月任保安第3營營長,駐防富縣張村驛地區,參與指揮了店頭突圍戰、馬欄鎮戰鬥、廟灣戰鬥、井村戰鬥、轉角戰鬥、賴坡子戰鬥、老爺嶺戰鬥、閻家寨子戰鬥。民國三十年(1941)四月任保安2團團長,次年三月到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晉綏軍區綏西分區任司令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任晉綏六分區第40團團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任華北獨立第6旅旅長。1949年任第2兵團第4軍11師副師長。1950年6月任第4軍11師副師長、代師長。1952年5月任師長,同年8月,赴南京高級軍事學院學習。1954年3月畢業,任第50軍副軍長。同年入朝作戰,任誌願軍第1軍第1師師長、副軍長。回國後,任第38軍副軍長。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3年6月任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員。1978年任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1981年8月任遼寧省軍區顧問。1985年3月離休,副兵團級待遇。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定華(1916~)子長縣瓦窯堡鎮劉家溝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參加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4團第1連副班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隨部編入紅28軍,任第3團第1連第8班副班長,後隨部隊參加了東征。二月在佳縣閻家嶺戰鬥中雙腿受傷,在神木治療三個多月後,返回紅28軍,任歸隊團第1連副指導員,不久,隨團進駐子洲縣。

十月隨部進駐甘泉。西安事變後部隊改編為八路軍獨立師第3團第2連,任連文書,在南泥灣一帶消滅多股土匪。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隨部進駐延長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部隊開往延安安邊縣附近,消滅了進攻邊區的國民黨部隊第11旅。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黨軍隊向陝甘寧邊區發起進攻,部隊改編為司令部後勤處,任後勤處後勤科科長,到國統區以做生意的名義將短缺物資運回補充部隊。

民國三十七年(1948)隨部隊南下關中,參加扶眉戰役、蘭州戰役,並負責後勤供養。1953年5月,國民黨殘匪在甘南製造民族分裂,西北軍區騎兵團、步兵團開赴甘南,劉定華任獨立團後勤主任,在進步土司、活佛的幫助下戰鬥兩年多,直至平息叛亂。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58年由部隊轉業到地方。

趙曉風(1916~)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參加革命,翌年四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延安抗大總校第3大隊第3區隊長,太行敵後軍事助教,八路軍前方總部巡視員組長,朱德警衛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赤峰軍分區科長,林東分區警衛團副主任。民國二十九年(1940),在日軍三角地帶工作,受到二五分區(太行)地委的物質獎勵。

民國三十一年(1942)“五月反掃蕩”結束後,獲太行總部野戰政治部“我黨的好黨員好幹部”稱號,獎20響快慢機槍一支。民國三十三年(1944)起,曆任登城突擊隊隊長、遼西蒙民騎兵支隊政委、步兵獨立第1團主任、第19兵團第583團主任、騎兵團政委。民國三十六年(1947)聯合指揮騎兵團在蘇支佛喇嘛寺聚殲梁匪。獲“西北人民功臣”獎章和解放東北、華北、西北紀念章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