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軍事人物(10)(1 / 3)

王誌增(1917~2003)子長縣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月參加革命。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先後任陝西省安定縣少共先鋒隊中隊長、紅26軍第4團少共營排長、紅30軍264團副連長,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和東征、西征。民國二十六年(1937)起,先後擔任冀魯豫邊區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第689團第7連連長、第2營副營長,冀魯豫邊區第2支隊第6團第1營副營長、團作戰參謀,第8旅第6團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偵察科副科長,淮海軍區濱海大隊大隊長,淮海軍區獨立2團團長,淮海軍區第1支隊副參謀長,新四軍軍部黨校學員,淮海軍區第3支隊參謀長。

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馬莊戰役、冀魯豫反敵七路掃蕩、太行山區粉碎日軍九路圍攻戰鬥和淮海地區反日七路掃蕩鬥爭。民國三十四年(1945),隨華野挺進蘇魯皖等地,先後任蘇北軍區獨立第10旅28團副團長、團長,第12縱隊第35旅第103團團長,第三野戰軍12縱隊第88師參謀長、第90師副師長,參加了濟南、孟良崮、蘇中、漣水七戰七捷,鹽城、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民國三十六年(1947)八月鹽城戰役中,率全團官兵首先攻進城內,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被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黨委授予“葉挺團團長”榮譽稱號,並記特等功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空軍混成第4旅副旅長,華東軍區空軍司令部軍務處處長,空軍第2師副師長、代理師長,空軍第六航空預科總隊總隊長,空軍第六航空預備學校校長,福州軍區空軍副參謀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正軍職)。1950年後,任空2師副師長、代理師長。1967年1月4日,參與指揮擊落敵F-104飛機一架。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2年7月離休。

曹思文(1919~2004)子長縣寺灣鄉邱家塌村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參加橫山遊擊隊第7支隊。翌年,陝北紅軍幾支遊擊支隊整編合並為紅4團,在少年先鋒連當戰士,參加了瓦窯堡戰鬥。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調入紅25軍75師任250團司號員,不久到師部司號連任班長,參加了稻草鋪、勞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鬥,後加入中國共青團。民國二十五年(1936)初參加東征,司號連改為後勤工作宣傳隊,任副隊長。後到永坪後方醫院工作。同年,醫院轉移至甘肅河連灣一帶,負責接收紅四方麵軍傷病員。其間,任看護班長。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十二月被派往護士訓練大隊學習。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隨部到太行山,任營直屬黨委支部委員兼代理青年幹事。民國二十七年(1938)七月任看護長。在榆次、介休、霍縣等地遊擊戰中,出色地完成了大量醫療、行政和戰鬥救護任務。民國三十二年(1943)四月被派往襄垣縣西營鎮從事地下工作。在日軍頻繁掃蕩的惡劣環境中,以開設醫院的名義積極開展反奸反特鬥爭,破獲了一些重要案件。民國三十四年(1945)二月調武安、邯鄲一帶從事通信聯絡工作。

日本投降後,參加了武安辦事處和武工隊的組建工作,並負責武工隊政治工作,參加了解放武安、邯鄲、霍縣、和順、郭家硇、黃岩洞、康城等戰役、戰鬥。民國三十四年(1935)起,曆任長治軍政大學學員,大隊衛生所主治醫生、所長,華北軍政大學科長等職。1949年榮立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華北軍區衛生部科長,北京軍區後勤部衛生部科長、副處長,六分部副部長,北京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軍銜。1957年6月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62年11月晉升為上校軍銜。1981年2月離職休養,副軍職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吳岱峰(1903~2005)子長縣楊家園則鎮吳家寨子人。民國十五年(1926)十一月參加革命。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楊虎城部隊曆任軍事政治隊第2中隊(由中共陝西省省委掌握)隊長,西安中山學院第2、第5大隊大隊長,中山學院黨總支委員。民國十六年(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