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司公(1909~1996)原名魏希公,子長縣玉家灣鎮人。民國十六年(1927),跟隨謝子長參加了清澗暴動(起義),後到宜川打遊擊。民國十七年(1928),率部進軍安定縣(現子長縣)途中遭國民黨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團圍攻時,為掩護謝子長等突圍並成功轉移負傷。民國十八年(1929)
傷愈後帶領十幾人到三道川投奔謝子長部隊。後因作戰勇敢,任手槍隊隊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參加陝北工農紅軍,同年二月由謝子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連長、教導隊指導員。民國二十五年(1936)起,先後任紅29軍第5團第1營連長、遊擊大隊副隊長、獨立師參謀長、新四軍第4師管理股股長、徐東分區供給科科長。先後參加勞山戰役、直羅鎮戰役、平型關戰役、淮海戰役等。曾兩次榮立二等功、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獎。1950年轉業。1966年退休。1983年被定為廳局級待遇。
薛希仁(1917~1996)子長縣澗峪岔鎮李家塌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進陝北無線電訓練班學習,十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五年(1936)學校畢業,任紅1軍團第8分隊及第3分隊電台報務員。民國二十六年(1937)後,隨聶榮臻到華北開辟抗日根據地,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晉察冀北方局任報務員、電台隊長。民國三十一年(1942)調入中央軍委總部,曆任第三局第53分隊、第12分隊隊長,第三局集中台第2台領班。民國三十四年(1945),被分配到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先後在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關中警備第1旅任副科長兼通信連副連長、科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十二月任第4縱隊三科科長,後兼通信連長、營長。曾先後參加了河北蔚縣戰鬥、淶源戰鬥、靈邱戰鬥、廣靈戰鬥、瓦子街戰役、扶眉戰役、羅局戰鬥、沈家嶺戰鬥等。1955年任西北通信兵工程學院軍事教授會副主任,後任一係、五係副主任,五係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
1960年晉升上校軍銜。1980年離職休養,正師職待遇,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96年1月病逝。
薑福盛(1929~1996)子長縣熱寺灣鄉薑家坪村人。民國三十四年(1945)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三十六年(1947)胡宗南進攻延安,身為子長中學學生會負責人的薑福盛,帶領16名同學一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醫院,曆任護理員、文書、幹事。1950年調第四醫管局政治部任幹事。1954年起,曆任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警備獨立團騎兵連指導員、黑龍江省海倫縣人民武裝部政工科幹事、黑龍江省望奎縣人民武裝部政工科科長、黑龍江省軍區國防工業工作部幹事。1967年任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武裝委員會軍工組副組長。1968年任黑龍江省軍區國防工辦計劃處副處長。
1972年後曆任黑龍江省肇東縣人民武裝部政委、西安市房地產管理局第三分局革委會副主任、副局長。1955年獲解放獎章,被授予中尉軍銜。1960年晉升上尉軍銜。1993年離休。
徐振旺(1920~1997)子長縣安定鎮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參加紅28軍。民國二十五年(1936)三月隨軍入晉西北地區,四月參加圍攻三交鎮戰鬥。民國二十六年(1937)九月,隨隊開赴晉北抗日前線,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九年(1940)四月任第4連副連長,後第4連改為第7連,任代連長。
先後參加粉碎日寇九路圍攻、楊李枝側擊戰、下北漳尾擊戰、南山頭牽製戰、蟠龍南山侯家堖阻擊戰等戰鬥。民國三十年(1941)秋,日寇進行“鐵壁合圍”掃蕩,十一月,日、偽軍200餘人進至郭家村設立據點,他組織所部第2營在當地遊擊隊配合下,乘日、偽軍立足未穩進行突襲,激戰兩小時,斃敵35人。民國三十二年(1943)三月任沁縣遊擊大隊副大隊長,配合根據地的“反掃蕩”,打擊日軍的“蠶食”圖謀,參加了漫水戰鬥。
民國三十五年(1946)二月調任平遙新編第9團任副團長,參加白晉線北段戰役,解放霍縣戰鬥、兩渡鎮戰鬥。第9團改編為太嶽軍區第42團後,繼續任副團長。四月,率部同第41團在金莊、張良、偏城三戰三捷,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擴張陰謀,受到軍區陳賡司令員的通報表揚。五月參加晉南戰役。六月初到平遙保衛夏收,戰鬥中負傷,後任第42團團長。十月,率領第42團在臥牛坪一帶擊潰進犯沁源山區企圖搶糧的國民黨軍三個師。民國三十七年(1948)三月臨汾戰役中,率領第42團在堅守四號堡的18天中,共斃傷國民黨軍500餘人。六月初,率部沿同蒲線北進,沿途全殲守軍三個連。二十四日,與第43團解放張蘭鎮,全殲守軍一個營,俘300餘名,繳獲甚重。七月二日夜,率部行軍170華裏,拂曉趕至董村、沙溝一帶,協同第41團堅守董村,阻止國民黨軍第33軍、第9縱隊、第10縱隊等部北逃。經激烈戰鬥,全部消滅敵兩個整軍及第10縱隊,解放了晉中。第42團共俘國民黨軍3000多名,斃傷無數,繳獲大量彈藥物資。十月,率部參加太原外圍戰鬥,被縱隊授予“勇猛頑強”錦旗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