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浩(1916~1994)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員。子長縣南溝岔鎮薛家渠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月加入中國共青團,任村政府秘書。後任西北少年共青團特委少先部幹事、少年共青團中央局組織幹事、中共中央機要科機要員、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機要組組長、北方局機要組組長。民國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隨劉少奇赴華中,任機要科科長。民國三十一年(1942)一月在華東局新四軍軍部任機要科科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任山東魯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一月任華東野戰軍隨營學校一大隊政委,六月任華野第4縱第12師政治部副主任,十一月在淮海戰役中負傷。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月參加渡江戰役。七月起,任華東軍政大學第11團政委、供給部政委,華東軍區幹部部辦公室主任,總後勤部軍需部車管部處長,總後勤部武漢汽校、天津拖拉機學校校長。其間,進後勤學院學習。1962年進高等軍事學院學習。9月,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1983年離休,正軍職待遇。1988年獲二級紅軍功勳榮譽章。
1994年1月14日,於西安逝世。
李國秀(1914~1994)子長縣瓦窯堡鎮水溝坪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二十五年(1936)八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1937~1945),曆任總政治部幹事,陝甘寧邊區警備第1、第7、第9團教導員、營長、股長等職。在陝甘寧邊區工作期間,曾率部參加烏審、大囫圇、西上等戰鬥,連戰連捷,為穩定當地局麵,鞏固陝甘寧邊區作出了積極貢獻。寧條梁戰鬥中,在部隊兩次進攻失利的危機關頭,率領由18名共產黨員組成的突擊隊,三次架雲梯攻城,以一個營的兵力,攻克守軍一個團的陣地,擊斃團長,受到旅團獎勵,被評為“作戰英雄”。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945~1949),曆任東北依蘭獨立團、第106師第478團、第47軍某團政委,並參加了東北剿匪和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湘西軍政幹校政委兼副教育長、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二大隊政委、湖北省軍區副政委等職。1984年離休。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榮譽章。
續甫山(1909~1994)子長縣李家岔鎮窯則峁河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參加陝北工農紅軍。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班長、排長、連長、管理員、股長等職。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937~1949),先後任淮北軍分區供給部副部長、第12縱88師後勤部部長。1950年起任第26軍兵站站長,先後參加平型關戰鬥、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上甘嶺戰役等。1953年轉業到地方。
拓爾高(1927~1994)原名拓如高,子長縣史家畔鄉何家老莊村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4)七月在綏德師範加入中國共產黨,八月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1旅戰士。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任西北野戰軍第三醫院第2連軍醫,參加了西北野戰軍多次戰役的戰地救護、治療工作,立功一次。民國三十七年(1948)參加了宜川瓦子街、洛川、西府、澄合等戰役、戰鬥。1949年解放西安後,參加戶縣、眉縣戰役,年底進入四川解放成都。
1950年,參加了空運支援西藏解放及剿匪平叛,後到甘肅蘭州,青海玉樹、西寧等地參加保障工作。後隨部隊調動,在江蘇徐州、河南鄭州、湖北當陽、宜昌等地駐軍,曆任戰士、學員、軍醫,團、師衛生部主任、科長,基地副主任、副站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尉軍銜。1960年被授予少校軍銜。
1983年11月離休。
楊植增(1919~1995)子長縣玉家灣鎮楊家溝村人。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十一月入伍。先後任紅軍戰士、特派員、班長、軍委二局總務科股長、科長、軍委技術部三局管理處營房科科長、三部管理局供給處副處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中校軍銜。1964年晉升上校軍銜。曾榮獲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