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有山(1906~1989)子長縣李家岔鎮龍嘴河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春參加陝北紅軍遊擊隊。民國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國共產黨。
曆任第1支隊副中隊長、中隊長,陝北遊擊第1縱隊排長,陝北遊擊師指導員。民國二十五年(1936)起,任紅28軍第2團1連連長,陝北獨立第1師第3團1連連長,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5團3營7連連長、第5團作戰參謀、教導隊副隊長,警備第3旅第8團4營4連連長、2營營長,三邊分區第2團副團長。參加了解放安定,米脂縣磨石溝突圍,東征,保安縣旦八圍攻,甘泉剿匪,誌丹,安邊突圍,寧條梁,定邊彭灘,內蒙古三段地,解放寧夏及寧夏西海固地區剿匪等戰鬥30餘次。1950年任西北軍區獨立第1師第2團團長。1953年該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農業建設第1師,任該師第2團團長、黨委書記、師黨委常委。
1954年6月,任該師幹部文化學校校長、黨委書記。1955年12月,農1師建製撤銷,改為前進農場,文化幹校與甘肅省省委文化幹部學校合並,任副校長、副書記。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調任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廳畜生局局長等職。1974年離休,並被選為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曾榮獲人民功臣獎章、解放大西北紀念章、警備3旅勞動模範稱號,並出席西北軍區獨立1師第一屆黨代會、寧夏軍區黨代會和西北軍區第一屆黨代會、銀川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
杜伯瑛(1920~1989)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四月參加陝北紅軍。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年代,曆任學員、宣傳員、幹事、科長、遊擊大隊總支書記、教導員、團副政委、政委等職。曾先後在紅大、抗大學習。先後參加過晉西南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和川西剿匪。1950年被選送南京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曆任華北軍區裝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顧問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3年離休。1988年被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部評為模範離休幹部。
薛蘭斌(1904~1991)原名薛馨亭,子長縣李家岔鎮崖窯溝村人。民國十六年(1927)初參加由謝子長組織領導的農民協會。民國十九年(1930)春參加紅軍,任聯絡員。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七月赤衛隊成立任大隊長。同年七月十七日晚,帶領600多赤衛軍配合謝子長率領的第1、第2、第5支隊攻打安定縣城,營救出200多名黨員、群眾。七月二十日,組織200餘名赤衛隊員同謝子長率第1、第5支隊南下,在南梁革命根據地閻家窪子與劉誌丹率領的紅26軍42師會合。國民黨軍對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始第一次“圍剿”時,薛蘭斌帶領赤衛軍大隊密切配合陝北遊擊隊總指揮部行動,參加了景武塌戰鬥、綏德張家圪台戰鬥、清澗河口鎮戰鬥。陝北第一個紅色政權機構赤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任主席。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一月,陝北省蘇維埃政府成立,任裁判部部長。二月,秀延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當選為主席。十二月,中央紅軍達到瓦窯堡,薛蘭斌率政府工作人員組織秧歌隊沿街熱烈歡迎,組織婦女會日夜趕製棉衣棉被送給中央紅軍。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月,安定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任縣長。積極組織了群眾開荒種地,生產自救,支援了抗日戰爭,使安定縣成為全國抗日民主模範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四月,在安定縣國民黨縣長田傑生扣押薛蘭斌事件取得勝利後,毛澤東以薛蘭斌的名義寫了《告陝北人民書》,正告田傑生要以民族存亡的大局為重,團結抗日。
七月,邊區政府召開縣長會議,林伯渠代表邊區政府和西北局表揚了薛蘭斌在反摩擦鬥爭中的突出表現,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時說:“薛蘭斌同誌是我們人民的一個好縣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兼任西北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部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薛蘭斌指揮10萬人的運糧隊伍不顧國民黨軍飛機空襲和地麵部隊圍追阻截,采取車拉人背,如期向晉冀魯豫解放區運糧10萬石,解決了戰爭和災民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