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甘肅省委委員、省農林廳廳長、黨組書記,甘肅省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嫩江黨委書記處書記兼專員,中共黑龍江省省委委員、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冤案得以徹底平反,先後任政協黑龍江省委員會副主席、政協陝西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
白應奎(1910~1991)子長縣安定鎮魏家砭村人。民國十三年(1924)十一月參加革命,為謝子長警衛員。民國十四年(1925)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六年(1927)十月隨謝子長參加清澗起義,失敗後回家組織遊擊隊,任副隊長。後奉命入國民軍高雙成部第6連2排6班從事兵運。民國二十二年(1933)返回陝北,年底,奉命打入安定“狼兒子”(李丕成)民團從事兵變。民國二十三年(1934)九月,謝子長指揮部隊襲入安定城,白應奎等為內應,打死民團團總“大狼”李丕成,率全體團丁起義。
後曆任陝北省保衛隊隊長、通信班班長、警衛團團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二月,任獨立第1團副團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獨立師改為警備第5團,任該團第3營營長,後調警備第3旅任管理科科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軍轉戰冀東,先後任第5團團長、冀東軍區辦事處主任。民國三十五年(1946)冬到哈爾濱,在賀晉年騎兵縱隊任經建處處長。錦州解放後,任第9縱留守處主任。1950年至武漢,任中南軍區運輸部副部長,後勤部秘書處副處長。1957年調任廣州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1965年離休。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
陳克功(1910~1992)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子長縣史家畔鄉陳家東溝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四年(1935)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曆任陝北紅軍遊擊隊20支隊政委、安定縣獨立營政委、安定縣軍事部副部長、獨立第1營政委、蟠龍遊擊大隊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橫山戰鬥、勞山戰役和東征、西征。民國二十六年(1937),任保安第4大隊政委,民國二十九年(1940)起,任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3營政委,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1旅兼關中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保安縱隊副政委,警備第3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在陝北、甘肅等地領導抗日救亡工作,積極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帶領指戰員開展大生產運動和大練兵活動,實現了部隊的生活自給,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945~1949),曆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第3團政委、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人民武裝處副處長、延屬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警備第4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第4軍第12師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第4軍後勤部政委,先後率部參加了延安保衛戰、黃龍山戰役、扶眉戰役、寶雞戰役、蘭州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第11師政委、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1957年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同年於解放軍後勤學院畢業後,任蘭州軍區後勤部政委、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等職。1958年,參加和指揮了平息西藏、青海反革命叛亂。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82年起享受副兵團待遇。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拓天珍(1922~1992)子長縣馬家砭鎮蒿岔峪村人。民國三十一年(1942)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入伍。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10師28團任幹事、副政治指導員、連長。解放銀川、蘭州、武威後集體轉業,任甘肅武威大河區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副縣長。1958年調甘肅酒泉地區城郊農場任政委及電機廠黨委書記。1963年調張掖地區,任公安處政治部主任,地區副檢察長。1965年全國支援三線建設,被派往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組建保衛部,任保衛部部長,平息了黃草營土匪叛亂事件。後任嘉峪關市人民法院院長、嘉峪關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嘉峪關市人大委員會秘書長。1983年6月離休,行政級別13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