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修(1919~1984)原名翟培修,子長縣李家岔鎮石灰岔村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參加當地遊擊隊,積極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九年(1940)起,任太行軍區司令部警衛排排長、通信連連長、太行軍區交通隊隊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任太行一分區獨立營營長,率部英勇作戰,三次打通日寇對元氏縣的封鎖,為鞏固發展太行抗日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兩次受到太行軍區通令嘉獎。民國三十七年(1948)任第61軍第115團副團長。1950年任第115團團長。在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秦嶺戰役中,率部擔任主攻戰鬥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康定軍分區副司令、宜賓軍分區副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0年晉升上校軍銜,行政13級,後晉升行政11級。1968年12月離休。
王建邦(1902~1985)子長縣安定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參加革命。民國二十三年(1934)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三年(1934)九月任陝北子縣南區蘇維埃委員會秘書。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調補充師供給部財政科會計。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月調軍委供給部被服廠廠務科科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二月,任延安衛戍司令部軍事工業科科員,同年九月代任延安軍委供給部糧秣科副科長。民國二十九年(1940)一月,任軍委供給部運輸大隊大隊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一月,任中共管理局華昌紙煙廠廠長。同年三月,任中央管理局第二保管處主任。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任靖邊西北麻油廠副廠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月,任西野供給部糧秣科副科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一月,任西野供給部糧秣處副處長。1953年3月,任西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檢查室代主任。1953年因病離職,直至1985年去世。
高維嵩(1916~1985)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祖籍米脂縣,民國八年(1919)隨父逃荒至子長縣欒家坪鄉窯台村定居。民國十九年(1930),受先生郭朗亭熏陶,接受革命思想,畢業後成為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聯絡員、交通員,多次進城為遊擊隊購買槍支彈藥、藥品,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青年團區委書記、縣委書記等職。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參加蘇區紅軍,曆任紅26軍、紅27軍前委會青年團代表,陝北義勇軍政治指導員,紅81師教導員、宣傳科科長,紅30軍第263團政治委員,陝北蘇區東地特委軍事部部長,在謝子長、劉誌丹領導下,先後參加了陝北遊擊戰爭和東征。民國二十六至三十四年(1937~1945),曆任陝甘寧邊區保安第2團團長、警3旅第8團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保衛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多次戰鬥和延安大生產運動。民國三十四至三十八年(1945~1949),曆任晉綏野戰軍第3旅政委,第一野戰軍4軍第11師政委,率部參加了瓦子街、扶眉和蘭州等戰役,得到了野戰軍司令部和彭德懷“再建奇功”的讚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青海省軍區、陝西省軍區政治委員,蘭州軍區副政委等職。率部平息了甘南、青海叛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七大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吳習智(1913~1985)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子長縣楊家園則鎮吳家寨子人。民國十八年(1929)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民國十九年(1930)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九月參加解放和接收瓦窯堡工作,並任瓦窯堡市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後調西北軍委供給部任秘書。民國二十五年(1936),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財政科科長,十二月參加接管延安物資與供應工作,後任軍委總供給部軍事科科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起,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經理科科長、駐太原辦事處經理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