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軍事人物(4)(3 / 3)

十七日,連續在鳳凰山、焦家坪、五裏鎮三戰三捷,殲敵500餘人,繳槍400餘支。五月二十七日,在吉子現遭受重創,戰鬥失利。六月,遊擊隊主力開赴韓城開辟根據地,遭國民黨第十七路軍馮欽哉部襲擊,退至甘肅正寧麻子掌時部隊減至200餘人。不久,領導成員在行動方向上發生了“南下三原”和“北上橋山”的原則分歧。閻紅彥從黃龍山趕回部隊後,在隊委會上詳述紅軍不能分家道理:認為這是自己瓦解自己,這樣做將會給革命事業帶來嚴重損害。經過討論,決定以正寧為中心,相機向南北兩翼發展,依托橋山創造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並推舉他為陝甘遊擊隊總指揮。根據梁掌堡會議決定,閻紅彥派第1大隊北出合水、慶陽;第2大隊南下栒邑、耀縣;他自己率騎兵隊和少先隊在盤克原一帶居中策應。至七月中旬,遊擊隊發展壯大到500餘人,扭轉了韓城失利後的困難局麵。時陝西省省委派李艮來到部隊任政委,他繼續執行“左”的路線,指責遊擊隊領導是“遊擊習氣”“上山路線”“逃跑主義”,要求遊擊隊實行“進攻戰略”。八月十三日,李艮命令部隊對國民黨軍強固據點王朗坡土圍子實行白晝攻堅,部隊遭強大火力阻擊,傷亡甚重,遂撤出戰鬥,轉移至三嘉原。由於閻紅彥對李艮的錯誤進行了抵製和批評,李艮遂成立秘密隊黨委,打擊、排斥、迫害持不同意見者,誣蔑“閻紅彥是反革命”“楊重遠有反革命陰謀”“吳岱峰有反革命嫌疑”,並決定開除吳岱峰,“劉誌丹有錯誤,罰做飯三天”。李艮的錯誤行徑,使部隊人心惶惶,士氣低落。二十一日,國民黨軍追至牽馬原,閻紅彥指揮部隊,與敵展開巷戰,終因寡不敵眾,被衝散。二十四日,在馬欄集結時,僅剩100餘人。陝西省省委撤換了閻紅彥總指揮職務,重派謝子長回遊擊隊任總指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初,閻紅彥和謝子長一道去上海中央局“受訓”,後派往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四月,受命到熱河前線參加改造綽號叫“老北風八千歲”領導的抗日義軍。五月二十六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後,受中共河北省省委前線工作委員會派遣,至包頭孫殿英部組織“兵暴”。後因身份暴露,於七月下旬被繳械,逐出包頭。八月初,又秘密返回包頭,對起義做了周密部署,組織了“包頭兵變”,拉出一個團,進駐武川。

八月九日,奉調率部至張北,編入許權中部第18師。不久,又調歸吉鴻昌指揮,改編為特務連,閻紅彥任連長。九月下旬,同盟軍失敗,閻紅彥潛至北平。北方局派閻紅彥再度到孫殿英部做兵運工作,並任士兵委員會書記,他短期內掌握官兵3000餘人。孫殿英部攻寧夏城時,一敗塗地,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閻紅彥不顧個人安危,對組織兵變進行最後嚐試,組織部分黨員,率數百人邊打邊退,後撤至磴口以東沙漠,因人困馬乏、彈盡糧絕,被宋哲元部包圍繳械。閻紅彥逃脫後到天津,被派往河北軍委工作。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閻紅彥受上海中央局委派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向共產國際彙報華北和西北鬥爭情況。後入蘇聯紅軍陸軍大學共產國際軍事研究班學習軍事科學。不久,轉入莫斯科國際列寧學院。

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月,受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遣,與劉長勝一起攜帶密電碼返回祖國。十二月,在瓦窯堡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