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英(1913~1960)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民國十七年(1928)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1930)任紅軍排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到地方做救濟工作。民國二十三年(1934)八月,任遊擊隊連長,紅27軍81師第3團團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四月進紅軍大學一期學習。同年八月起,任中央統戰部東北軍工委巡視員、東線工委委員。民國二十六年(1937)一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軍長,九月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二期一隊學習。後曆任遊擊戰執行軍事教員、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綏德地委軍事部長、紅4團團長兼地委軍事部長。民國三十一年(1942)一月進延安中央黨校第一部九支部學習。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起,任綏德軍區司令部參謀長、雁門軍區司令部參謀長、晉綏二分局司令員、第8縱隊第14旅旅長、晉綏雁北軍分區司令員。民國三十八年(1949)八月任甘肅軍區臨夏軍分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1952年轉業地方,曆任陝西省農業廳副廳長、林業廳副廳長。
閻紅彥(1909~1967)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又名閻侯雁,曾用名周濟、陳一川。子長縣瓦窯堡鎮人。民國十三年(1924)投奔安定駐軍石謙部,當號兵。民國十四年(1925)四月,在宜川集義鎮經李象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六年(1927)十月,參加清澗起義,奉命帶領一隊人馬,英勇衝殺,占領縣衙,活捉反動縣長張友之。起義部隊在宜川改編時任警衛排長。起義失敗後,到山西絳州,匿居張漢民家。民國十八年(1929),受中共陝北特委派遣,至後九天做爭取改造楊庚武部工作,在周維祺營任連長。民國十九年(1930)初將周維祺營拉出後九天,不久,周維祺營被張廷芝吞並,閻紅彥在扣押當晚逃脫返回瓦窯堡。民國二十年(1931)二月,受陝北特委派遣到山西呂梁山區組建遊擊隊。四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遊擊隊晉西遊擊隊第1大隊(簡稱晉西遊擊隊)在孝義縣婁底村成立,任副大隊長。至八月,遊擊隊擴大到100餘人,建立東西約40公裏、南北約60公裏的遊擊根據地。九月二日,在一萬餘眾晉軍大肆“圍剿”下,30名隊員西渡黃河進入陝北。九月四日,在安定縣南溝岔附近柳樹坪改選隊領導,任大隊長。得中共地下黨組織幫助,遊擊隊很快發展到100餘人。十月,遊擊隊取得平橋、安條嶺、玉家灣等戰鬥勝利後奉命到陝甘交界南梁堡和劉誌丹部彙合。由於遊擊隊成分複雜,組織紀律鬆散,隊委會決定,從各隊抽調12人,另行組建支隊,由閻紅彥任隊長,到橋山北段開展遊擊活動,其餘隊員進駐慶陽縣新堡進行整訓。閻紅彥率部在陝甘交界的曲子、環縣、定邊一帶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牛羊,抗捐、抗稅、抗糧、抗款,隊伍發展到100餘人,於年底奉調返回新堡。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月初,部隊改編為反帝同盟軍,其任同盟軍第1大隊隊長。二月十二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在甘肅正寧縣三嘉原成立,其任第1大隊隊長。二月十三日,率部消滅栒邑(今旬邑)縣職田鎮民團。十五日,在陽坡頭戰鬥中,率突擊隊30餘人迂回插入敵陣,敵軍頓時散亂,狼狽潰逃。而後,在攻打清水原、土橋原、焦家坪、山河鎮、栒邑(今旬邑)縣城等戰鬥時,率部屢建奇功,以敢打敢拚著稱。栒邑戰鬥後,杜衡來到部隊撤銷了謝子長總指揮職務,命令閻紅彥率第5支隊深入渭北三原新字區、武字區一帶活動。閻紅彥於四月上旬開赴三原,在中共地方黨的協助下,收繳了田家營、孫家坡民團槍械,支隊發展至200餘人。五月十五日,夜襲馬欄鎮,殲滅井嶽秀部第511團兩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