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起義部隊與駐宜川的李瑞成連配合,裏應外合占領宜川。起義部隊整編為旅,李象九任旅長,唐澍任參謀長,下屬三個營:謝子長任第1營營長;韓子豐任第2營營長;李瑞成任第3營營長。時起義部隊內部在行動方針等重大問題上發生分歧,由於李象九執意主張打出“第11旅”旗號,堅持守城禦敵,給井嶽秀部調遣兵力,圍剿駐宜川城起義部隊提供了機會。當井嶽秀部完成對宜川城包圍後,扼守鳳翅山的雷進才連放棄陣地,宜川城無法再守。這危急關頭,謝子長遂甩脫李象九,帶領部分起義人員衝出重圍轉戰韓城。不久,李象九接受楊虎城部王保民旅改編,稱“獨立旅”,李象九任旅長。唐澍、謝子長、閻揆要決定徹底拋開李象九,繼續堅持開展革命鬥爭。十二月三十日,部隊在韓城二次起義,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遊擊支隊,唐澍和謝子長分任正、副總指揮。
民國十七年(1928)一月一日,唐澍、謝子長率部北上,向清澗、安定進發。由於倉促攻打宜川失利,部隊受到重創,至陝甘邊界的豹子川時,僅剩十餘人,唐澍、謝子長決定分散隱蔽,起義遂告結束。同年二月初,謝子長奉陝西省委指示前往洛南三要司許權中旅工作,任營特派員兼副營長。五月,與唐澍、劉誌丹等組織渭華暴動,謝子長任新成立的西北工農革命軍軍委委員兼第3大隊隊長,率部英勇作戰,由於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後返回陝北開展武裝鬥爭,任陝北特委軍委委員。民國十八年(1929)夏,受命到宜川做爭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隊工作。同年秋奔赴甘肅、寧夏進行兵運活動,利用公開職務收集各地躲避追捕的中共黨團員和革命群眾,爭取民團、哥老會,在陝、甘、寧邊界地區活動,後遭襲擊而失散。民國十九年(1930)八月,任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十月中旬,調往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受訓。九一八事變後,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成立,謝子長任總指揮。
民國二十一年(1932)二月,反帝同盟軍根據陝西省委指示,正式改編為中共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之後,遊擊隊消滅了栒邑(今旬邑)、彬縣、長武、宜君的部分民團,攻占了栒邑縣城。四月下旬,推行王明左傾路線的陝西省委書記杜衡(後叛變)來遊擊隊巡視工作,采取“左”的懲辦政策,把由於作戰經驗不足、兩次攻打山河鎮失利的責任全部推到指揮員身上,謝子長總指揮職務被撤,被派往甘肅搞兵運工作。五月,謝子長組織靖遠兵變,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3支隊,任總指揮,不久在水泉戰鬥中失利,謝子長奉命返回西安。八月三十日,陝西省委委派謝子長為陝甘遊擊隊總指揮,率部南下耀縣地區,采取避實擊虛、以退為進戰術,在照金、富平、同官(今銅川)一帶殲國民黨駐軍400餘人。後北上保安,兩次進攻縣城未克,遂撤至合水平正川一帶分散活動。十二月上旬,陝甘遊擊隊改編為紅26軍,並在宜君楊家店進行整編。這時杜衡再次來到部隊,誣蔑謝子長、劉誌丹犯了“右傾機會主義”“土匪路線”“梢山主義”錯誤,撤銷了其領導職務,並擅自決定給謝子長以留黨察看處分,送上海中共中央局“受訓”。民國二十二年(1933)初,謝子長到達上海,中共中央在了解情況後,撤銷對其的錯誤處分,並分配其到北方局工作。四月,謝子長到達張家口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部第18師,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九月,第18師被打散。十一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派其回陝並任駐西北軍事特派員。翌年初返回安定,根據陝北特委指示,著手恢複紅1支隊,發展武裝力量。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八日,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總指揮部在安定縣陽道峁成立,謝子長兼任總指揮。七月十七日,率部攻入安定縣城,營救出被捕中共黨員和群眾200餘人。為粉碎陝北軍閥井嶽秀部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發動的第一次“圍剿”,率部至南梁地區。七月二十八日,在閻家窪子召開紅42師連以上幹部和陝北遊擊隊各支隊幹部聯席會議,謝子長任紅26軍42師政委。八月十五日,謝子長率紅42師第3團和陝北第1、第2、第5支隊由南梁到安定,在井武塌、張家圪台作戰數次,連獲勝利,士氣大振。八月二十六日夜,在攻打清澗河口的戰鬥中,國民黨駐軍憑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負隅頑抗,紅軍連攻數次,仍未攻克。謝子長重新組織力量,實行強攻,迫使守軍放棄據點,逃往清澗縣城。戰鬥中,謝子長胸部中彈,血染衣衫,指揮戰鬥直至勝利。戰後,謝子長不顧重傷在身,又揮師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擊潰一個營,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九月十五日,謝子長帶傷指揮,再次攻克安定縣城,擊斃團總李丕成。時謝子長傷勢加重,在擔架上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