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捐:裁減。
[84]公族:諸侯的子孫稱公族,文中指楚王的宗族。
[85]要:重視。
[86]破:排斥。
[87]走:奔跑。
[88]伏之: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89]令尹:楚國的執政大臣稱令尹。
[90]坐:指治罪的原因。
[91]夷宗:滅宗。
【譯文】
吳起,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經以曾子為師求學,侍奉魯國國君。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國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因此魯君對他將信將疑。吳起一心想成名,就回家殺了妻子,以此表明自己不親附齊國。魯君終於任命他為將軍,率領魯軍攻打齊國,把齊軍殺得大敗。
魯國有人詆毀吳起說:“吳起為人猜忌殘忍,他年輕時積蓄足有千金,外出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裏譏笑他,他一怒殺掉三十多個嘲笑自己的人,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他向母親告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發誓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回衛國。’於是拜曾子為師。不久,他的母親因病去世,吳起卻始終沒有回去為母奔喪。曾子因此事瞧不起吳起,並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吳起就跑到了魯國,學習兵法,侍奉魯君。魯君懷疑他,吳起就殺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不依附齊國的心跡,謀求將軍的職位。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魯國了。何況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是鄙棄衛國。”魯君因此懷疑吳起,並辭退了他。
吳起聽說魏國國君文侯賢明,想去魏國侍奉魏文侯。魏文侯問李克說:“吳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啊?”李克回答說:“吳起雖然貪戀功名,好女色,但是要說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比不上他啊。”於是魏文侯就任用吳起為主將,率兵攻打秦國,吳起一連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擔任主將時,與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夥食,睡覺時不鋪褥墊,行軍時不乘車騎馬,並親自背著軍糧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毒瘡,吳起替他吸吮膿毒。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大哭。有人問她:“你的兒子隻不過是個小卒,而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膿毒,你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的父親吸吮毒瘡,他的父親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結果戰死在沙場。如今吳將軍又給我的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死在什麼地方,我是為了這個才哭啊。”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公正廉潔,深得將士歡心,就任命他守衛西河,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侍奉其子魏武侯。一天,武侯乘船順西河而下,船行到河中央,武侯回頭對吳起說:“如此險要堅固的山川,太壯美了,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修德而不在於地理位置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靠彭蠡湖,可是它不修德行,不施仁義,結果被夏禹滅掉。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依泰山、華山,南邊是伊闕山,北邊是羊腸阪。可是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被商湯放逐。殷紂的領土,左臨孟門山,右靠太行山,北依常山,又有黃河流經它的南麵,結果因為他不施德政,被周武王滅掉。由此可見,政權穩固與否的關鍵在於君主是否施行仁德,而不在於地理位置是否險要。如果您不施德行,即使是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說的非常對。”
吳起做西河郡守時,聲望很高。魏國設置宰相之位,任田文為相。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心甘情願為國死戰,使敵國不敢圖謀魏國,這您和我比,誰強?”田文說:“我不如您。”吳起說:“治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國君,充實府庫儲備,這您和我比,誰強?”田文說:“我不如您。”吳起說:“鎮守西河使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讓韓國、趙國歸順魏國,這您和我比,誰強?”田文說:“我不如您。”吳起說:“在這幾方麵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田文說:“現在魏國國君還很年輕,國家局勢還不穩定,臣子們不親附國君,百姓們不信任國君,國家處於這種境況下,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托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托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麵自己不如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