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題解】
勵士,即激勵士氣,吳起在《勵士》篇中主要講述的就是如何激勵軍隊的士氣。對士氣高漲的標準,吳起提出了“三樂”。“發號布令而人樂聞”,上級發布的命令人們都樂意去聽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出兵打仗時軍隊士兵都樂意去參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兩軍對陣將士甘願舍生忘死,拚死作戰。
為了讓軍隊士兵士氣高漲,吳起提出了兩條具體的建議:一是重獎有功將士,二是激勵無功將士。對有功的將士,武侯在廟廷前大宴有功將士,論功勞大小排座次,在用器和菜肴的檔次上也有差別。同時對於戰死沙場的將士,武侯每年都派出使者慰問並賞賜家屬,表明國家並沒有忘記他們。
吳起也非常注重“激勵無功”,對無功的將士也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激勵他們向“有功”的將士那樣作戰。
(一)
【原文】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1],足[2]以勝[3]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4]。雖然[5],非所恃[6]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7],興師動眾[8]而人樂戰[9],交兵接刃[10]而人樂死[11]。此三者,人主[12]之所恃[13]也。”
【注釋】
[1]嚴刑明賞:嚴明賞罰的意思。
[2]足:足以。
[3]勝:打勝仗。
[4]悉:知道,了解。這裏指說得詳盡。
[5]雖然:意思是即使打了勝仗。
[6]恃:依靠,憑借。
[7]樂聞:樂於聽從號令。
[8]興師動眾:指出兵打仗。
[9]樂戰:願意對敵作戰。
[10]交兵接刃:指兩軍對陣交鋒。
[11]樂死:舍生忘死。
[12]人主:指君主。
[13]恃:依賴,依靠。
【譯文】
魏武侯問道:“做到懲罰嚴厲,獎賞分明,就能打勝仗嗎?”
吳起回答說:“獎勵懲罰的事,我不能詳細地說明。即使打了勝仗,也不是完全依賴於獎懲分明。上級發布命令人們願意聽從,出兵打仗軍隊願意作戰,兩軍對陣將士舍生忘死。這三條才是君主可以依靠的。”
(二)
【原文】
武侯曰:“致[1]之奈何?”
對曰:“君舉[2]有功而進饗[3]之,無功而勵[4]之。”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5],為三行[6]饗士大夫[7]。上功坐前行[8],肴席[9]兼重器[10]上牢[11];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12];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13]功為差。有死事之家[14],歲[15]遣[16]使者勞賜[17]其父母,著[18]不忘於心[19]。
行之三年[20],秦人興師[21],臨[22]於西河,魏士聞之[23],不待吏令[24],介胄[25]而奮擊[26]之者以萬數。
【注釋】
[1]致:取得,得到。
[2]舉:挑選。
[3]饗:用酒食款待人,犒賞。
[4]勵:激勵,勉勵。
[5]廟廷:廟,舊時指奉祀祖先、神佛或前代聖賢哲人的地方,也指王宮的前殿、朝堂。廟廷文中意為宮廷。
[6]三行:三排座位。
[7]士大夫:這裏指將士。
[8]前行:第一排。
[9]肴席:擺放肉食的酒席。肴,熟肉。
[10]重器:國家的寶器,即鍾鼎等禮器。
[11]上牢:牢這裏指作祭品用的牛羊豬,據《禮記?王製》記載:祭祀時牛羊豬三樣祭品齊全叫“太牢”,隻用羊豬的叫“少牢”。上牢即“太牢”。
[12]差減:依次地減少。
[13]以:按照。
[14]死事之家:陣亡將士的家庭。
[15]歲:每歲,每年。
[16]遣:派遣。
[17]勞賜:慰勞賞賜。
[18]著:表明,表示。
[19]心:指君主內心。
[20]行之三年:這個獎勵辦法實行了三年。
[21]興師:出兵。
[22]臨:接近,到達。
[23]聞之:聽到這個消息。
[24]不待吏令:不等待將領發布命令。
[25]介胄:即甲胄,披甲戴盔。
[26]奮擊:奮起抗擊。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