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應變第五(2)(3 / 3)

公元383年,躊躇滿誌的前秦王苻堅強征北方各族人民,組成87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實現自己統一南北的願望。兩軍在淝水展開決戰,東晉麵對前秦幾十萬大軍的進攻,上下一心,頑強抵抗,利用苻堅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和前秦軍隊戰術部署上的不當,根據敵情及時改變作戰方針,終於大獲全勝,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苻堅先派他的弟弟苻融為先鋒,統兵25萬從長安向東進發。383年的九月,苻堅親自統率大軍進駐項城,此時苻融的先鋒部隊也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東晉一時間強敵壓境,麵對前秦軍的大舉進攻,丞相謝安堅決主張抵抗。謝安舉薦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其侄謝玄為先鋒,率領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的“北府兵”共8萬人迎戰秦軍主力,同時派龍驤將軍胡彬率5000水軍增援壽陽。

十月,苻融的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得知壽陽失守,奉命增援壽陽的胡彬便退守硤石,等待與謝石、謝玄的東晉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麵對前秦軍的強烈攻勢,胡彬隻得困守硤石,無奈糧草斷絕,難以為繼,隻得寫信向謝石求援,但信卻落在苻融手裏。苻融得知東晉軍糧草匱乏,建議苻堅抓住時機,立即起兵。

苻堅自恃兵強馬壯,口出狂言:“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扔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苻堅自以為勝券在握,把大軍留在項城,隻率8千精騎兵趕往壽陽。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勸降。然而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把前秦軍的兵力布署情況提供給謝石,並說,秦軍雖近百萬,但還沒有全部到位,如果等秦軍兵力集中起來,那麼晉軍很難抵擋幾十萬大軍的進攻。現在秦軍主力尚未全部抵達,應趁這個大好時機迅速發動進攻,隻要擊敗前秦軍的先鋒部隊,就能大挫秦軍銳氣,秦軍雖有百萬也可擊破。謝石最初的戰略方針是堅守不戰,等敵人士氣低落、疲憊不堪時再伺機反攻。在認真分析了朱序的話後,謝石立刻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采取迂回戰術,分出一部分兵力迂回到秦軍陣營後,切斷秦軍退路,自己則率兵強渡洛水,向秦陣發起猛攻。晉軍奮勇衝殺,毫不畏縮,秦軍陣營大亂,隻勉強抵擋了一陣就敗下陣來,主將梁成、梁雲戰死,秦兵無心再戰,爭先渡河逃命,這一仗秦軍損失了一萬五千餘人,元氣大傷。洛澗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乘勢指揮晉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東岸,拉開了淝水之戰的序幕。

秦軍緊靠淝水西岸布下陣來,由於距離太近,晉軍無法渡河與秦軍決戰。謝玄想到了激將法,他派了一名使者去見苻融,對他說,“您深入晉地,卻緊貼河岸布陣,這難道是想決戰嗎?不如你把陣地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我們再一決勝負如何?”對晉軍的提議,秦軍不少將領都表示反對,但狂妄自大的苻堅卻不以為然,認為正好可以將計就計,趁晉軍渡河時,派出騎兵衝殺。苻融於是答應了謝玄的要求,並指揮秦軍向後撤退。沒想到秦軍士兵經洛澗一仗早已士氣低落,陣營一後撤秦軍立刻大亂,局麵難以控製,此時謝玄已率領八千多精騎兵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趁亂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一聽,爭相逃命,秦軍陣勢大亂,主將苻融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不料戰馬卻被亂兵衝倒殺死。秦軍看到主將戰馬已死,更加混亂,兵敗如山倒,先鋒部隊的潰敗,很快行成連鎖反應,秦軍迅速向北潰逃,晉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壽陽附近的青岡。一路上秦兵饑寒交迫,原本幾十萬大軍,逃到洛陽隻剩下十多萬人。苻堅也在戰鬥中中箭,逃往淮北一帶。

淝水之戰的慘敗,使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他苦心經營的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也隨之解體,又一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也在兩年後滅亡。東晉王朝雖然並沒有統一中國,但是卻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得以偏安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