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應變第五(2)(2 / 3)

[3]慮:想到。

[4]應:應敵交戰。

[5]去:撤走。

[6]裝:裝載。

[7]其心必恐:必然產生恐懼心理。

[8]務:務求,力求。

[9]屬:相連,連接。

[10]覆:被打敗。

【譯文】

魏武侯問道:“敵寇突然襲擊我方,掠奪我們的田地,搶走牛羊,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對付呢?”

吳起回答說:“敵寇突然來襲,必須想到他來勢凶猛,此時要堅守,不要與之交戰。敵人將在天黑時撤走,它的裝載也必然很沉重,這時敵人士卒必然產生恐懼心理,隻想盡快撤走,此時隊伍必定不會整齊連貫。趁這個時候追擊,敵人一定可以被打敗。”

(十)

【原文】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1],禦[2]其祿秩[3],收其器物[4]。軍之所至,無刊[5]其木,發[6]其屋,取[7]其粟,殺其六畜[8],燔[9]其積聚[10],示[11]民無殘心[12]。其有請降[13],許[14]而安[15]之。”

【注釋】

[1]宮:指城邑內的宮室、官府。

[2]禦:控製,駕馭。

[3]祿秩:指有爵位和領取俸祿的官吏。

[4]器物:器皿和財物。

[5]刊:砍伐。

[6]發:拆毀。

[7]取:搶奪,奪取。

[8]六畜:指牛、馬、羊、雞、犬、豬六種家畜。

[9]燔:焚燒。

[10]積聚:儲存的物資。

[11]示:表示,表明。

[12]殘心:殘忍之心。

[13]請降:請求投降。

[14]許:準許,允許。

[15]安:安撫。

【譯文】

吳起說:“一般說來,攻敵圍城的原則,就是攻破城池後,部隊分別進駐敵人的宮城、府城。控製有俸祿爵位的官吏、貴族,沒收他們的器皿和財物。軍隊所到之處,不準砍伐樹木、不準拆毀房屋、不準搶奪糧食、不準宰殺牲畜、不準燒毀財物,要向當地的民眾表示自己並沒有殘害他們的心思。有請求投降的,一定要予以準許並安撫他們。”

【評析】

在《應變》篇中,吳起主張根據敵情的變化、天氣條件、地勢條件等因素,臨戰時要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和戰法應對敵人,並指出具體的作戰方法。這些方法是吳起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的總結,在具體的戰役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是吳起作戰思想的集中體現,他的應變之策,一直以來為曆代兵家所用。

吳起在《應變》篇中,首先強調在作戰指揮的手段上要應變,指出“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臨戰對敵的一般方法就是運用作戰指揮手段應變,而古代的作戰指揮手段並不複雜,“旌旗幡麾,金鼓笳笛”足矣,但是要把它們運用得好卻不容易,關鍵在於要做到“三軍服威,士卒用命”。作戰時三軍聽從指揮,士卒執行將領的命令,“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這樣的軍隊就會無堅不摧。

吳起根據不同敵情,歸納出了具體的作戰方法:一是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采取應變之策。吳起強調要因天氣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戰術。吳起十分重視對地勢條件的利用,並根據不同的地勢條件,結合敵我兵力的實際情況,歸納出了不同的作戰方法。

二是根據敵情的變化采取靈活多樣的戰術。敵情的變化除了天氣和地勢的影響外,還與敵人兵力的強弱、分布、遭遇的地形、進攻速度的快慢有關,尤其是在具體的作戰中,敵我形勢更是常常瞬息萬變,吳起主張要善於根據這些變化的情況,來改變我方的作戰方針。

三是對待敵人突襲,要以靜應變。如果遇到暴寇“突襲”,欲“掠吾田野,取吾牛羊”的情況時,要“善守勿應”,因為這時敵人來勢洶洶,且我方沒有應敵準備,最好的辦法是“以守應變”,待敵人掠奪完了,急於回去時,再轉守為攻,趁天黑敵人不熟悉地形之機殲滅敵人。

【戰例】

淝水之戰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極其動蕩的時期,中國進入了南北分裂割據的局麵。在南方,司馬睿占據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並於公元317年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東晉。在北方,氐族人苻堅先後滅掉前燕、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北方,建立前秦。此後前秦勢力又不斷擴張,先後攻占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將勢力進一步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