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應變第五(1)(3 / 3)

(四)

【原文】

武侯問曰:“敵近[1]而薄[2]我,欲去[3]無路[4],我眾甚懼[5],為之奈何?”

起對曰:“為此之術[6],若我眾彼寡,各分[7]而乘之[8];彼眾我寡,以方[9]從[10]之,從之無息[11],雖眾可服[12]。”

【注釋】

[1]近:近距離。

[2]薄:逼迫,脅迫。

[3]去:撤退。

[4]無路:沒有退路。

[5]甚懼:非常恐懼。

[6]為此之術:碰到這種情況。

[7]分:分兵。

[8]乘之:使其被動的意思。

[9]方:聚集,靠攏。

[10]從:攻擊。

[11]從之無息:不斷地對他進行騷擾。

[12]服:製伏。

【譯文】

魏武侯問道:“如果敵軍近距離脅迫我軍,我軍想撤退又沒有退路,兵士異常恐慌,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我方兵力多,敵方力量薄弱,可以采用分兵幾路合擊的方法;如果敵方兵力強大,而我方兵力弱小,就集中兵力攻擊它,並且不斷地騷擾它,這樣敵人雖多也能被我方製伏。”

(五)

【原文】

武侯問曰:“若遇敵於溪穀[1]之間,傍多險阻[2],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遇諸丘陵、林穀、深山、大澤[3],疾行亟[4]去,勿得從容[5]。若高山深穀,卒然[6]相遇,必先鼓噪而乘[7]之,進弓與弩,且射[8]且虜。審[9]察其政,亂[10]則擊之無疑[11]。”

【注釋】

[1]溪穀:山間有流水的穀地。

[2]傍多險阻:兩邊大多是地勢險要之地。

[3]大澤:大的沼澤地。澤,指聚水的窪地。

[4]亟:急,迫切。

[5]從容:遲緩,從容不迫。

[6]卒然:突然。

[7]乘:乘勢攻擊。

[8]射:射箭。

[9]審:仔細。

[10]亂:陣勢混亂。

[11]無疑:毫不遲疑。

【譯文】

魏武侯問道:“如果我軍與敵軍在溪澗峽穀地帶遭遇,兩邊地勢險要,而且敵眾我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遇到諸如丘陵、森林、穀地、深山、大澤等不利地形,必須疾速通過,千萬不能從容不迫地行進。如果在高山深穀地帶,突然與敵軍遭遇,一定要先擊鼓呐喊,乘勢攻擊敵軍。將領要指揮弓駑手向前推進,一邊射箭,一邊俘虜敵人。這時要觀察敵軍將領的指揮行動,如果敵軍陣勢混亂,士卒驚慌不安,就要毫不遲疑地攻擊敵人。”

(六)

【原文】

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1],卒遇敵人,擊[2]之不敢,去[3]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穀戰,雖眾不用[4]。募[5]吾材士[6],與敵相當[7],輕足利兵[8]以為前行[9]。分車列騎,隱[10]於四旁,相去[11]數裏,無見[12]其兵,敵必堅[13]陳,進退不敢。於是出旌列旆[14],行出山外營之[15],敵人必懼。車騎挑[16]之,勿令[17]得休[18]。此穀戰之法也。”

【注釋】

[1]狹迫:狹窄。

[2]擊:進攻。

[3]去:撤退。

[4]不用:派不上用場。

[5]募:招募,挑選。

[6]材士:精銳士卒。

[7]相當:抗衡。

[8]利兵:鋒利的兵器。

[9]前行:前鋒。

[10]隱:隱蔽,隱藏。

[11]去:距,距離。

[12]見:同“現”,顯露。

[13]堅:堅守。

[14]旆:古時旗末形狀像燕尾的垂飾,也泛指旌旗。

[15]山外營之:在山外安營。

[16]挑:挑戰。

[17]令:使,讓。

[18]休:休息。

【譯文】

魏武侯問道:“如果左右兩邊都是高山,地形十分狹窄,這時與敵人遭遇,我軍想進攻又不敢進攻,想撤退又無法撤退,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