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用少者務隘:使用部分兵力,一定要地形險要。
【譯文】
魏武侯問道:“如果敵人力量強大,而我方力量弱小,那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在地勢平坦的地形要避開敵人,在險要的地形要截擊敵人。所以說,以一擊十,就是善於運用狹小的地形;以十擊百,就是善於運用險峻的地形;以千擊萬,就是善於運用險要的地形。現在派小股兵力突然出現,在狹險的地形鳴金擊鼓,即使敵人再多,也會害怕騷動。所以說,使用眾多的兵力,一定要地形平坦,使用部分兵力,一定要地形險要。”
(三)
【原文】
武侯問曰:“有師甚眾[1],既武且勇[2],背大[3]險阻,右山左水[4],深溝高壘[5],守以強弩[6],退如山移[7],進如風雨[8],糧食又多,難與長守[9],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10]!此非[11]車騎之力,聖人[12]之謀也。能備[13]千乘萬騎,兼[14]之徒步[15],分為五軍,各軍一衢[16]。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17],莫之所加[18]。敵人若堅守以固[19]其兵,急行[20]間諜,以觀其慮[21]。彼聽吾說[22],解之而去[23];不聽吾說,斬[24]使焚書[25],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26]。如是佯北[27],安行[28]疾鬥,一結[29]其前,一絕[30]其後,兩軍銜枚[31],或左或右[32],而襲其處[33]。五軍交至[34],必有其利[35]。此擊強[36]之道也。”
【注釋】
[1]眾:人數眾多。
[2]勇:勇猛。
[3]大:高大。
[4]右山左水:右邊依山,左邊傍水。
[5]深溝高壘:戰壕很深,壁壘很高。
[6]強弩:指強大的弓弩部隊。
[7]退如山移:後退安穩就像山在移動。
[8]進如風雨:前進快速如風雨。
[9]長守:長時間對抗。
[10]大哉問乎:這個問題真大呀。
[11]非:不是。
[12]聖人:指道德智能極高的人,這裏指善於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人。
[13]備:配備。
[14]兼:配合。
[15]徒步:步兵。
[16]衢:原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此處指將軍隊分為幾路。
[17]惑:迷惑。
[18]莫之所加:不知道該如何攻擊。
[19]固:堅固,穩定。
[20]急行:立刻派出。
[21]慮:思考,謀劃。
[22]彼聽吾說:敵方聽從我方使者之言。
[23]解之而去:罷兵回師。
[24]斬:殺掉。
[25]焚書:燒毀書信。
[26]疾歸:迅速撤退。
[27]佯北:假裝敗陣。
[28]安行:穩妥的行動。
[29]結:牽製。
[30]絕:截斷。
[31]銜枚:銜,含。枚,形狀如箸,兩端有帶,可係於頸上,古代軍隊向敵人進軍時,常讓士兵含在口中,可防止喧嘩,暴露行跡。
[32]或左或右:或從左側或從右側襲擊敵軍。[33]而襲其處:襲擊敵方的薄弱之處。
[34]交至:先後到達。
[35]必有其利:一定會形成有力的形勢。
[36]擊強:攻擊強敵。
【譯文】
魏武侯問道:“如果敵軍兵力眾多,而且訓練有素,作戰勇猛;背靠著高大險阻的地形,右邊依山,左邊傍水,挖的戰壕很深,築的壁壘很高,有強大的弓駑手防守,後退穩如山在移動,前進快如風雨一般,糧食儲備充足,我軍很難與他們長期抗衡,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這個問題真大呀!這種情況就不能單憑車騎的力量,而是要靠聖人的謀略。如果能夠配備一千輛戰車、一萬騎兵,加上一定數量的步兵,把他們編為五支軍隊,每軍各為一路。五支軍隊成五路進發,敵人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產生疑惑,不知如何攻擊。如果敵軍堅守陣勢,以穩定部隊,我們應立刻派出使者去試探敵人的企圖。如果敵方聽從我使者之言,我們就撤兵回去,如果敵方不聽從我使者的勸說,一定會殺掉使者,燒毀書信,那麼我們就分五路與敵人交戰。打勝了不要追擊敵人,打敗了就迅速撤退。如果我們這樣佯裝敗陣,就采取穩妥的行動,迅速地反擊敵人,一支部隊從正麵牽製敵人,一支部隊截斷敵人的退路。另兩支軍隊都要隱蔽前進,或從左側或從右側襲擊敵方的薄弱之處。五支部隊全部到達,必須會形成有力的形勢。這就是攻擊強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