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
【題解】
在《吳子應變》篇中,吳起重點闡述了在戰爭中如何進行隨機應變的作戰方法。
吳子首先論述了雙方力量不同時的作戰方法。如果我方部隊車馬堅固,兵強將勇,此時突然與敵人發生遭遇,應該做到“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我方力量強大,要想取得戰鬥的勝利,必須做到全軍聽從將領的指揮,統一行動,這樣就可以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吳起強調軍隊作戰時必須服從命令聽指揮,這是取勝的重要條件。如果敵方力量強而我方力量相對較弱,則應該選取有利地形,要避開地勢平坦的地方,在險要的地方截擊敵人。這樣可以做到以少勝多,利用地形優勢戰勝敵人。“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當使用眾多的兵力時,一定要選擇平坦的地形,當使用少部分兵力時,一定要選擇險要的地形。
接著,吳起針對作戰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總結出了不同的應變原則,如:1.誘敵出戰,分兵合圍殲滅強敵。2.我眾敵寡,分兵合擊;我寡敵眾,合力擊敵。3.依據地形條件,靈活應敵。4.穀戰法——設伏應變,突發製人。5.水戰法——查清水情,以奇製勝。6.車戰法——因天時,務地利,以變應敵。7.抗擊暴寇——善守勿應,以靜應變。(一)
【原文】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1],將勇兵強[2],卒[3]遇敵人,亂而失行[4],則如之何?”
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5]為節[6],夜以金鼓笳[7]笛為節。麾[8]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9],金之則止[10]。一吹[11]而行[12],再[13]吹而聚[14]。不從[15]令者誅[16]。三軍服威[17],士卒用命[18],則戰無強敵[19],攻無堅陳[20]矣。”
【注釋】
[1]良:優良。
[2]兵強:士卒作戰勇猛頑強。
[3]卒:同“猝”,突然,一下子。
[4]亂而失行:隊伍行列混亂不堪。
[5]幡:長方而下垂的旗子,也是旌旗的總稱。麾: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
[6]節:此處意為號令。
[7]笳(jiā):古代樂器名,用於指揮軍隊,漢時在塞北和西域一帶流行。
[8]麾:此處是指揮的意思。
[9]進:前進。
[10]止:停止。
[11]一吹:第一次吹笳笛。
[12]行:指排成行列。
[13]再:第二次。
[14]聚:集合。
[15]從:聽從。
[16]誅:懲罰。
[17]服威:聽從指揮。
[18]用命:執行將帥的命令。
[19]戰無強敵:意思是再強的敵人也能打敗。
[20]攻無堅陳:再堅固的陣勢也能攻破。
【譯文】
魏武侯問道:“我軍戰車堅固,戰馬優良,將領勇敢,士兵作戰頑強,如果遭遇敵人襲擊,隊伍行列混亂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一般說來,打仗的方法通常是白天用旌旗幡麾指揮,到了夜晚用金鼓笳笛指揮。指揮向左,部隊就要向左;指揮向右,部隊就要向右。聽到擊鼓部隊就要前進,聽到鳴金就要後退收兵。聽到第一次吹笛部隊就要排成行列,聽到第二次吹笛部隊就要集合。不聽從命令的就要嚴懲。三軍聽從指揮,士卒執行將領的命令,這樣的軍隊沒有打不敗的敵人,沒有攻不破的陣勢。”
(二)
【原文】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1],為之奈何?”
起對曰:“避之於易[2],邀[3]之於[4]。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5];以十擊百,莫善於險[6];以千擊萬,莫善於阻[7]。今有少卒卒[8]起,擊金鳴鼓於路[9],雖有大眾[10],莫不驚[11]動。故曰:用眾者務易[12],用少者務隘[13]。”
【注釋】
[1]敵眾我寡:敵人兵力眾多,而我方兵力弱小。
[2]易:平坦。
[3]邀:截擊。
[4]:同“隘”,意為狹隘。
[5]善於:善於運用狹小的地形。
[6]善於險:善於運用險峻的地形。
[7]善於阻:善於運用險要的地形。
[8]卒:此處第一個卒意為士兵,第二個卒意為突然。
[9]擊金鳴鼓於路:在狹險的地形鳴金擊鼓。
[10]大眾:指敵人多。
[11]驚:受驚,害怕。
[12]用眾者務易:使用眾多的兵力,一定要地形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