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論將第四(2)(3 / 3)

秦昭王在位時,秦國已躍升為戰國七雄之首,實力相當強大。為了遏製秦國不斷擴張的勢力,處於秦國周邊的韓、魏、燕、趙四個諸侯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對此秦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於公元前268年,首先出兵攻下了勢力最弱的魏國,接著又大舉進攻韓國。韓王懼怕秦國進攻,欲獻上黨郡向秦求和。韓國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割地求和,便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當時四國中勢力最強的趙國,其目的在於促成韓趙兩國聯手抗秦。不料此舉惹怒了秦王,公元前261年,秦王派將領率軍攻打上黨郡,守衛上黨的趙軍不敵秦軍,退守長平。趙王聽說秦軍進犯,立即派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

秦趙兩國軍事力量相差懸殊,在秦國強大的攻勢下,由老將廉頗率領的趙軍接連吃敗仗,趙軍兵力損失較大。鑒於此,廉頗決定改變戰略方針,占據有利地勢,加固工事,轉攻為守,待秦軍士氣消落、兵力疲憊時再行決策。這樣秦趙兩軍就在長平一帶進入了僵持的局麵。

為了打破僵局,秦王采用離間計,他先是派人收買趙王身邊的權臣,並散布流言,說廉頗現在在長平據守,是不敵秦軍了,廉頗要投降秦軍了;說秦軍不怕廉頗,最怕趙括。而實際上這是秦國使用的計策,因為秦王早知道趙括是個隻會紙上談兵的人,且趙括雖然狂妄自大,卻懼怕秦將白起。趙王果然中計,命令趙括接替廉頗為將,率趙軍與秦軍決戰。

秦王見離間計成功,立刻任命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上將軍,同時嚴格封鎖消息,以免引起趙軍警惕。白起上任後,立刻對作戰方針進行了重新部署。他針對趙括隻會空談兵法,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的弱點,決定采取先誘敵深入、再圍殲消滅的戰術,即先誘使趙軍進入秦軍伏擊圈,然後再切斷其退路,對趙軍形成包圍之勢,一舉殲滅。確定作戰方針後,白起開始著手部署兵力:原先的攻敵部隊變為誘敵部隊,待趙軍出擊後,即向秦軍主陣地長壁後撤,誘使趙軍深入;派一支精銳部隊殿後,待趙軍被圍後攻擊趙軍主力;派兩萬五千伏兵埋伏在側翼,待趙軍出擊後,插到趙軍後方,切斷其退路,並配合秦軍完成對趙軍的包圍。

再說趙括接替廉頗為將後,急於奪回上黨,求勝心切,他一改廉頗的轉攻為守的戰略方針,積極籌劃進攻,且臨陣換將,更改軍中製度,使趙軍上下鬆懈,不能團結,軍心渙散,戰鬥力銳減。

公元前260年八月,趙括在不諳秦軍軍情的情況下,貿然出擊,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秦軍按照白起的部署,假裝不敵,向後敗退。趙括不問虛實,立即追擊。秦軍誘敵深入,引趙軍到預定地點——長壁後立即反擊,趙軍不敵,意欲退兵,然而為時已晚。此時秦軍側翼事先埋伏的二萬五千兵馬迅速插到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退路,全麵包圍了趙軍。秦軍的另外五千騎兵也迅速插到趙軍營壘之間,牽製留守的趙軍,切斷了趙軍與後方的聯係,一時趙軍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在秦軍的合力攻擊下,趙軍損失慘重,數戰失利,隻好就地構築營壘,堅守待援。

為切斷趙軍後援,秦昭王發動全國力量增援長平戰場,秦軍迅速占據長平以北的丹珠嶺及其以東一帶的高地,切斷了趙國援軍和後勤補給的通道。

趙軍被圍,前無援兵,後無退路,至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多天,趙軍內部軍心動搖,士兵饑不擇食,甚至互相殘殺食肉,全軍將士毫無戰鬥力可言,局勢十分危急。久等援軍不到,趙括無奈隻好突圍。他選拔一批將士組成四支突圍隊伍,輪番向秦軍陣地突擊,但都未成功,最後趙括孤注一擲,親自率領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括一死,趙軍失去主將,立刻大亂,其他的將領也無心再戰,四十萬趙軍全部投降,秦軍終於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