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坐:停止,停留。起:前進。
[12]政:治理,指軍隊的指揮。
[13]佯:假裝。
[14]不及:追不上。
[15]利:財物。
[16]不知:沒看見。
[17]智將:有智謀的將領。
[18](花n):喧嘩。
[19]亂:雜亂。
[20]自行自止:指沒有組織。
[21]兵:兵器。
[22]恐:唯恐。
[23]不得:得不到。
[24]愚將:愚蠢的將領。
[25]雖眾可獲:即使敵人兵力再多也可以俘獲。
【譯文】
魏武侯問道:“兩軍對陣,如果不了解敵將的情況,我想觀察他的才能,有什麼辦法嗎?”
吳起回答說:“可以命令一個位居下列而勇敢的將士,率領一支精銳的小分隊去試攻,隻許敗,不準勝,以觀察敵軍的行動。如果敵軍的行動看起來指揮很有條理,向我們追擊時佯裝追不上,看到散落在地上的財物假裝沒看見,像這樣的將領,就是有智謀的將領,這時不要輕易與他交戰。如果敵軍之中喧嘩嘈雜,軍旗看起來也是紛繁雜亂,士卒行動無組織,兵器也是橫拿直放,向我們追擊時唯恐追不上,見到散落在地上的物資爭著去搶,這樣的就是愚蠢的將領,敵人兵卒再多我們也可以俘獲。”
【評析】
統率一軍的將領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曆代兵家或多或少都有論述。吳起在《論將》篇中,則提出了全新的觀點——“五慎”、“四機”。五慎,即理、備、果、戒、約,實際上說的是將領應具備的五種基本條件,吳起認為一個將領不但要文武兼備,而且要“治眾如治寡”、“出門如見敵”、“臨敵不懷生”、“雖克如始戰”、“法令省而不煩”,這是對將領的基本要求。其次將領還要掌握用兵的“四機”,即“氣機”、“地機”、“事機”、“力機”。這“四機”實際上說的是將領的謀略和靈活運用戰術的才能。
在吳起看來,一個將領光具備“五慎”、“四機”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具備以下一些品德:威、德、仁、勇,這樣才可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而寇不敢敵”,這樣的將領才是吳起心目中的“良將”。
在確定良將標準的同時,吳起又提出了“相敵將”的要求和方法。“相敵將”就是偵察、了解敵將的情況,以確定己方的戰鬥方案。吳起認為這是任何將領都不應忽視的一個問題,隻有摸清敵將情況,才能了解敵方的軍事實力,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製訂相應的計謀和對策,為打勝仗打下堅實的基礎。表麵上看,說的是“相敵將”,其實說到底,就是看己方將領的觀察力、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同樣是良將必備的才能。
吳起在《論將》篇中,充分體現了其辯證法的觀點。在“勇”的觀點上,他提出勇是將領必備的素質,沒有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即使有非凡的軍事才能也不會在戰鬥中取勝,但是吳起認識到,“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如果一個將領隻具備“勇氣”,缺乏謀略,同樣不會在戰爭中取勝。
吳起又提出了一個具有辯證法思想的作戰原則,即“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根據戰場形勢而采用靈活的權謀,不費多大力氣就可以取勝。如果將領會根據戰場形勢而運用權謀,會利用“克敵製勝”的原則,找出敵人弱點,攻其薄弱之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戰例】
名將白起
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名叫白起,他驍勇善戰,深通韜略,一生戰功卓著,他組織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他憑借高超的指揮藝術,指揮秦軍進行了多次重要的戰役,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和統帥。在長平之戰中,他更是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給趙軍以致命性的打擊,充分展現了他作為將領所具備的優秀品質與指揮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