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論將第四(1)(1 / 3)

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約。

【題解】

論將,就是論述對將領的要求和職責。全篇共五節,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論述對己方將領的要求,後一部分論述如何對敵方將領作出正確的判斷,即“相敵將”的方法。

兩軍作戰,將領的才能至關重要,因此吳起在《論將》篇中對己方的將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總文武,兼剛柔”,隻有那些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能擔任將領這樣重要的職位。

吳起對“為將”的具體要求做了闡述,總結出“五慎”、“四機”。五慎即:“理者,治眾如治寡”,就是統率百萬大軍就如同治理兵力很少的小部隊一樣得心應手;“備者,出門如見敵”,就是軍隊一出動就如同遇到敵人那樣警惕;“果者,臨敵不懷生”,臨陣對敵作戰時,從不考慮個人的生死;“戒者,雖克如始戰”,雖然已經打敗了敵人,卻像戰鬥剛剛開始那樣時刻戒備;“法令省而不煩”,製定的軍事法令簡明而不煩瑣。

“四機”即:“氣機”,論述的是如何鼓舞士氣的問題;“地機”,論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地形的問題;“事機”,論述的是如何運用謀略的問題;“力機”,論述的是如何增強士兵戰鬥力的問題。

具備了“五慎”、“四機”,隻是具備了將領的基本標準。一個將領還必須具備“威、德、仁、勇”等品質,這樣才能成為一名良將。

吳起所謂的“相敵將”論述的是對敵方將領的觀察和判斷的方法。兩軍交戰前,除了選好己方的將領,還必須了解敵方的將領情況,包括敵將在軍事方麵的才能、個性特點、在作戰指揮上的特點、權謀的運用情況等,也就是觀其是“智將”還是“愚將”,以做到“知己知彼”,靈活運用戰術。

(一)

【原文】

吳子曰:“夫總[1]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2]者,兵之事[3]也。凡人論將,常觀[4]於勇[5]。勇之於將[6],乃數分之一[7]爾。夫勇者必輕合[8],輕合而不知利[9],未可[10]也。故將之所慎[11]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12]。備者,出門如見敵[13]。果者,臨敵[14]不懷[15]生。戒者,雖克[16]如始戰。約者,法令省[17]而不煩[18]。受命而不辭[19],敵破[20]而後言返[21],將之禮[22]也。故師出之日[23],有死之榮[24],無生之辱[25]。”

【注釋】

[1]總:兼備。

[2]剛柔:指智勇雙全的人。剛,堅硬,堅強,與“柔”相對。

[3]兵之事:統率軍隊作戰。

[4]觀:關注,著眼於。

[5]勇:勇敢。

[6]勇之於將:勇敢對於將領來說。

[7]數分之一:隻是所有應該具備的若幹條件中的一條。

[8]輕合:交戰。

[9]利:利害得失。

[10]未可:不行。

[11]慎:慎重考慮。

[12]治眾如治寡:率領百萬大軍就如同治理小部隊一樣得心應手。《孫子兵法?勢篇》:“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13]出門如見敵:軍隊一出動就如同遇到敵人那樣警惕。

[14]臨敵:臨陣對敵。

[15]懷:顧慮。

[16]克:打敗。

[17]省:簡明。

[18]煩:繁瑣。

[19]受命而不辭:接受命令不推辭。

[20]敵破:打敗敵人。

[21]返:班師回家。

[22]禮:禮法。

[23]師出之日:指率軍出征的那一天。

[24]有死之榮:以戰死沙場為光榮。

[25]無生之辱:沒有苟且偷生的恥辱。

【譯文】

吳起說:“隻有那些文武全才的人,才能擔任軍隊的將領。隻有那些剛柔相兼的人,才能夠統率軍隊作戰。人們在評論將領時,常常是隻著眼於他是否具備勇敢的品質。然而勇敢對於將領來說,隻是所有應該具備的若幹條件中的一條罷了。一個將領,如果僅憑著一時之勇,必然會輕率地決定與敵人交戰,而一旦輕率與敵交戰必然不會考慮利害得失,這是不行的。所以選拔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慎重地考慮以下五個方麵:一是‘理’,二是‘備’,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約’。所謂的‘理’,就是統率百萬大軍就如同治理兵力很少的小部隊一樣得心應手。所謂的‘備’,就是軍隊一出動就如同遇到敵人那樣警惕。所謂的‘果’,就是臨陣對敵作戰從不考慮個人的生死。所謂的‘戒’,就是雖然已經打敗了敵人卻如同戰鬥剛剛開始那樣戒備。所謂的‘約’,就是製定的軍事法令簡明而不煩瑣。接受命令從不推辭,打敗敵人後再提出凱旋而歸,這些都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應該遵守的禮法。所以將領從率軍出征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有這樣的決心,以戰死沙場為光榮,沒有苟且偷生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