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受:應戰。
[9]害:禍患,害處。
[10]狐疑:遲疑不決。
【譯文】
吳起說:“凡是兩軍交戰的地方,都是有流血和犧牲的地方,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去戰鬥可能會尋求到生路,而那些存著僥幸心理貪生怕死的人一定會遭到死亡的命運。因此一個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像坐在漏水的船上、趴在著火的房子裏麵一樣緊急,因為在緊急的情況下,再有智謀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地考慮與謀劃,再勇猛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隻能當機立斷,與敵人進行戰鬥。因此,用兵打仗最大的害處,就是將領的猶豫不決,而戰鬥的失利,也往往是由於將領的遲疑不決。”
(五)
【原文】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1],敗其所不便[2]。故用兵之法,教[3]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4];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5]。以近待遠,以佚[6]待勞,以飽待饑。圓[7]而方之,坐[8]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9]之,結而解[10]之。每變皆習[11],乃授[12]其兵[13]。是謂將事[14]。”
【注釋】
[1]不能:能力不足。這裏指沒有打仗的本領。
[2]不便:不熟悉。
[3]教:教誨,教育。
[4]一人學戰,教成十人:一個人掌握了戰鬥本領,就可以教會十個人。
[5]三軍:全軍。
[6]佚:通“逸”,安逸。
[7]圓:圓陣。
[8]坐:古人席地而坐,坐時以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
[9]合:集中。
[10]解:分散,解散。
[11]每變皆習:各種戰法變化都非常熟悉。
[12]授:授予,授給。
[13]兵:兵器。
[14]將事:將帥應該做到的事情。
【譯文】
吳起說:“士卒在戰鬥中往往死於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在不熟悉戰法上。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在於教育訓練。一個人掌握了戰鬥本領,他可以教會十人;十個人掌握了戰鬥本領,可以教會百人;百人掌握戰鬥本領,可以教會千人;千人掌握戰鬥本領,可以教會萬人;萬人掌握戰鬥本領,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的訓練上,要學會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的訓練上,要學會以圓陣變方陣,坐姿變立姿,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後,分散變集結,集結變分散。各種戰法變化都熟悉了之後,再授以士卒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做到的事情。”
(六)
【原文】
吳子曰:“教戰之令[1],短者持矛戟[2],長者[3]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4]給廝養[5],智者為謀主[6]。鄉裏[7]相比[8],什伍[9]相保。一鼓整兵[10],二鼓習陳[11],三鼓趨食[12],四鼓嚴辨[13],五鼓就行[14]。聞鼓聲合[15],然後舉旗[16]。”
【注釋】
[1]令:法令,法則。
[2]短者持矛戟:身體矮小的士兵要使用矛或戟。
[3]長者:指身材高大的士兵。
[4]弱者:指體弱的士兵。
[5]廝養:勤雜兵。
[6]謀主:能出謀劃策的人,指謀士。
[7]鄉裏:鄉,古代行政區劃的單位。傳鄉製始於周代,周製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二十五家為一裏。春秋時齊國以十連為鄉。裏,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鄉裏謂同鄉人。
[8]比:並列,連接。
[9]什伍:什,古代兵製十人為什。伍,古代軍隊的編製,五人為一伍。什、伍,都是軍隊最基層的編製單位。《尉繚子?伍製令》:“軍中之製:五人為伍,伍相保也;十人為什,什相保也……伍有幹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誅。什有幹令犯禁者,揭之,免於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