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治理,管理。
[3]眾寡:指兵力的多少。
[4]金:這裏指金屬製成的樂器,八音之一,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古代戰鬥中把敲擊金聲作為軍隊停止前進的信號。
[5]鼓:一種打擊樂器,古代擊鼓特指擊鼓進軍,是部隊前進衝鋒的信號。
[6]益:益處。
[7]禮:規定社會行為的準則、規範和各種禮節,這裏指軍紀禮法。
[8]威:威力,威勢。
[9]卻:後退,退卻。
[10]麾:指揮作戰用的旗子。
[11]絕:隔斷,斷絕。
[12]行:行列。
[13]與之安,與之危:指將領與士兵同安樂、共患難。
[14]其眾可合而不可離:指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
[15]可用而不可疲:軍隊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
[16]投:指向,投放。
[17]當:阻擋。
【譯文】
武侯問:“軍隊靠什麼才能取勝呢?”
吳起說:“靠嚴格的治理才能打勝仗。”
武侯又問:“不在於兵力的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軍隊法令不嚴明,賞罰不講信用,鳴金不能收兵,擂鼓不能前進,就算有百萬的軍隊,又有什麼用處呢?治理好軍隊,就要做到平時嚴守軍紀禮法,作戰時虎虎生威,前進時力量銳不可擋,後退時敵人無法追趕,要做到有節製,左右移動時要聽從指揮,即使隊伍被隔斷也能保持整齊的陣勢,隊伍雖被衝散,但仍能做到恢複行列。將領能做到與士兵同安樂共患難,這樣的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指向哪裏,誰也不能阻擋,這就叫父子兵。”
(三)
【原文】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1]進止之節[2],無失[3]飲食之適[4],無絕[5]人馬之力[6]。此三者,所以任[7]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8],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9],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10],以居[11]則亂,以戰則敗。”
【注釋】
[1]犯:違背,違反。
[2]節:節度,節製。
[3]失:耽誤。
[4]適:適時,適宜。
[5]絕:用盡,耗盡。
[6]力:體力。
[7]任:聽從,服從。
[8]進止不度:指部隊的前進和後退都沒有節製。
[9]解舍:人解甲,馬卸鞍,指部隊行軍途中休息。
[10]上令既廢:指上級的命令不能實施。
[11]居:平時。
【譯文】
吳起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是不要違背前進和停止的節製,不要耽誤飲食的時間,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能做到這三點,就能使士卒聽從將帥的命令。而士卒聽從將帥的命令,才是治理軍隊的基礎與根本。如果部隊的前進和後退沒有節製,飲食不能適時地供給,人馬過度疲憊而得不到休息,那士卒就很難做到聽從將帥的命令,如果上級的命令不能實施,平時就會軍紀混亂,用這樣的軍隊去作戰,必定會失敗。”
(四)
【原文】
吳子曰:“凡兵戰之場[1],立屍之地[2],必死則生[3],幸[4]生則死。其善[5]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6]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7],受[8]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9],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10]。”
【注釋】
[1]場:地方,處所。
[2]立屍之地:流血和犧牲的地方。
[3]必死則生:抱著必死的決心去戰鬥可能會得到生路。
[4]幸:意外得到好處或免去災害,僥幸。
[5]善:善於。
[6]伏:趴伏。
[7]勇者不及怒:勇猛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