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治兵第三(1)(1 / 3)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題解】

治兵,即治理管理軍隊。吳起在《治兵》篇中,主要論述了其“以治為勝”的治軍思想。全篇共八節,主要講進軍作戰、軍隊治理、兵士訓練、作戰指揮、戰馬馴養等問題。

開篇武侯向吳起問“進兵之道”,吳起認為進軍作戰的方法,可以概括為“四輕”、“二重”、“一信”。具備了這些,也就具備了戰鬥勝利的主要條件。

吳起認為一個軍隊必須要靠嚴格的治理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並指出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不在於“兵多”,而在於兵是否“精”。這個“精”就是要提高軍隊的質量,要靠嚴格的管理與訓練才能成就一支精兵。

在行軍方麵,吳起強調部隊行軍要遵守三個原則:“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將領把握好這三條原則,才能“任其上令”,士兵才會聽從將領的指揮。

吳起強調作為一軍之主的統帥,必須果敢堅決,兩軍交戰,最怕的就是主帥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以至貽誤戰機。“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一)

【原文】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1]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2]、二重[3]、一信[4]。”曰:“何謂也?”對曰:“使地輕馬[5],馬輕車[6],車輕人[7],人輕戰[8]。明知[9]險易,則地輕馬。芻秣[10]以時,則馬輕車。膏鐧[11]有餘,則車輕人。鋒銳[12]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審[13]能達[14]此,勝之主[15]也。”

【注釋】

[1]進兵之道:作戰打仗的方法。

[2]四輕:指下麵的“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

[3]二重:指下麵的“進有重賞,退有重刑”。

[4]一信:指下麵的“行之以信”。

[5]地輕馬:地形有利於戰馬馳騁。

[6]馬輕車:戰馬有利於輕快地駕駛戰車。

[7]車輕人:戰車有利於兵士操縱。

[8]人輕戰:士卒便於英勇善戰。

[9]明知:了解,知道。

[10]芻秣:芻,喂牲口的草。秣,牲畜的飼料。這裏作動詞,喂養,飼養。

[11]膏鐧:膏即脂肪,油脂,可起潤滑作用。鐧,為車軸上減少軸與轂之間摩擦的鐵皮。

[12]鋒銳:指兵器鋒利。

[13]審:確實,果然。

[14]達:達到。

[15]勝之主:勝利的主宰。

【譯文】

武侯問:“部隊作戰的方法什麼是首要的?”

吳起回答說:“部隊作戰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

武侯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吳起回答說:“‘四輕’就是選擇作戰的地形時要有利於戰馬馳騁,選擇的戰馬要有利於輕快駕駛戰車,戰車要便於兵士輕便地操縱,士卒戰鬥便於英勇善戰。了解地形的險峻與平坦,就要善於利用地形讓戰馬跑得更輕快。飼養戰馬適時得當,戰馬就能輕快地駕駛戰車。戰車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子就便於兵士操縱。武器鋒利,盔甲堅固,士卒就便於戰鬥。‘二重’就是戰鬥中前進的士兵要有重賞,後退的士兵要有重罰。‘一信’就是賞罰要做到嚴明守信。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就可以成為勝利的主宰了。”

(二)

【原文】

武侯問曰:“兵何以[1]為勝?”起對曰:“以治[2]為勝。”又問曰:“不在眾寡[3]?”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4]之不止,鼓[5]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6]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7],動則有威[8],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9]有節,左右應麾[10],雖絕[11]成陳,雖散成行[12]。與之安,與之危[13],其眾可合而不可離[14],可用而不可疲[15],投[16]之所往,天下莫當[17],名曰父子之兵。”

【注釋】

[1]何以:依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