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題解】
料敵,即分析判斷敵情。這一篇的中心內容是吳子通過分析秦、齊、楚、燕、韓、趙六國的形勢,提出治軍、選士的方法,同時他強調兩軍對陣,必須做到知己知彼,要詳細地分析判斷敵情,根據不同的敵情,采取不同的作戰方法,做到因敵製勝。
吳子首先從戰略的角度分析了齊、秦、楚、燕、三晉諸國的形勢,同時向魏武侯提出了一個防禦性的戰略方針,“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接著吳起對六國的政治、軍事、戰鬥力、陣法特點、地理條件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判斷,並提出了對付六國具體的作戰方針和方法。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看見可行的才去進攻,體察到困難的就後退。這是吳起關於作戰思想的一個原則。他強調在與敵軍作戰前,一定要把握敵軍陣地的實際情況,了解敵軍的真實企圖,經過分析判斷後,再決定是進還是退。
吳起針對具體作戰中敵軍的虛實、強弱、行動等情況,又提出了“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的原則。主張兩軍交鋒前必須通過觀察,把握敵軍的實情,不要被敵軍故意設置的假象所迷惑,要審察敵軍的虛實強弱,找出敵軍破綻,從而找到攻擊敵人的最佳方法。
(一)
【原文】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1]吾西,楚帶[2]吾南,趙衝[3]吾北,齊臨[4]吾東,燕絕[5]吾後,韓據[6]吾前,六國之兵四守[7],勢甚不便[8],憂此[9]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10]為寶。今君已戒,禍[11]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12]:夫齊陳[13]重而不堅[14],秦陳散而自鬥[15],楚陳整而不久[16],燕陳守而不走[17],三晉[18]陳治而不用[19]。”
【注釋】
[1]脅:威脅,逼迫。
[2]帶:本義為腰帶,引申指圍繞,捆縛,文中之意為楚國像衣帶一樣纏繞在魏國的南麵。
[3]衝:直對。
[4]臨:接近,挨著。
[5]絕:截斷。
[6]據:據守。
[7]四守:四麵包圍。
[8]便:便利。
[9]憂此:擔憂這種形勢。
[10]戒:戒備。
[11]禍:災難,災禍。
[12]俗:特點。
[13]陳:同“陣”,下同。
[14]堅:堅固。
[15]自鬥:各自為戰。
[16]久:持久。
[17]走:這裏是靈活機動的意思。
[18]三晉:古代地區名,春秋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是為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三晉的疆域屢次變遷,戰國晚期三晉疆域約為今天的山西、河南中部、北部和河北的南部、中部一帶。文中三晉指韓趙兩國。
[19]用:實用。
【譯文】
魏武侯對吳起說:“現在秦國威脅我國的西邊,楚國包圍我國的南邊,趙國衝著我國的北邊,齊國逼近我國的東邊,燕國切斷了我們的退路,韓國據守在我國的前邊。六個國家的兵力把我們四麵包圍,這種形勢對我們國家非常不利,我很擔憂,對這種形勢我們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事先進行戒備是最重要的法寶。現在您已有了戒備,災禍離您就遠了。現在請讓我為您分析一下六國的情況:齊國的布陣兵力雖多,但是並不堅固;秦國的布陣雖然分散,但是卻能各自為戰;楚國的布陣整齊但卻不能持久;燕國的布陣善於防守但卻不機動靈活;三晉的布陣治理較好但卻不能實際應用。”
【原文】
“夫齊性剛[1],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2],其政寬而祿[3]不均,一陳兩心[4],前重後輕[5],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6],獵[7]其左右,脅[8]而從之,其陳可壞[9]。秦性強[10],其地險,其政嚴[11],其賞罰信[12],其人不讓[13],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14]。擊此之道,必先示[15]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16]其將,乘乖[17]獵散,設伏投機[18],其將可取[19]。楚性弱[20],其地廣,其政騷[21],其民疲,故整[22]而不久。擊此之道,襲亂其屯[23],先奪其氣[24],輕進速退,弊[25]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