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圖國第一(2)(1 / 3)

[9]天下戰國:相互征戰的國家。

[10]五勝者禍:取得五次勝利就會招致禍患。

[11]四勝者弊:取得四次勝利就會使國力疲弊。

[12]三勝者霸:取得三次勝利就可以稱霸。

[13]二勝者王:取得兩次勝利就可以稱王。

[14]一勝者帝:取得一次勝利就可以成就帝業。

[15]數勝:屢次獲勝。

[16]以亡:因此而滅亡。

[17]眾:很多,非常多。

【譯文】

吳起說:“凡是,必須用‘禮’來教育民眾,用‘義’激勵民眾,使他們懂得羞恥。人們有了羞恥之心,力量強大時就可以出戰,力量弱小時就可以防守。由此可見要打敗敵人是容易的,而想要保持勝利成果卻很困難。所以說,天下相互爭戰的國家,取得五次勝利的會招致災禍,取得四次勝利的會使國力疲弊,取得三次勝利的可以在諸侯中稱霸,取得兩次勝利的可以稱王,取得一次勝利的可以成就帝業。所以,經過多次戰爭勝利得天下的很少,因此而滅亡的卻很多。”

(五)

【原文】

吳子曰:“凡兵[1]之所起[2]者有五:一曰爭名[3],二曰爭利,三曰積惡[4],四曰內亂[5],五曰因饑[6]。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7]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8]興師曰剛,棄禮貪利[9]曰暴,國亂人疲[10],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11],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12],剛必以辭服[13],暴必以詐服[14],逆必以權服[15]。”

【注釋】

[1]兵:戰爭。

[2]起:起兵,舉兵。

[3]爭名:爭奪名位。

[4]積惡:長期積累的仇恨。

[5]內亂:發生內部叛亂。

[6]因饑:由於饑荒。

[7]就亂:挽救災難。

[8]因怒:因為個人憤怒。

[9]棄禮貪利:背棄禮義貪圖私利。

[10]國亂人疲:國內混亂,民眾疲憊。

[11]道:方法。

[12]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義兵一定要用禮治服它,強兵一定要用謙讓降服它。

[13]辭服:用言辭說服。

[14]詐服:用詭詐製服。詐,詭詐,欺詐。《孫子兵法?軍爭篇》:“兵以詐立,以利動。”

[15]逆必以權服:對於逆兵一定要用權勢懾服它。

【譯文】

吳起說:“引起戰爭的原因有五種:一是爭名位,二是爭利益,三是積怨太深,四是發生內部叛亂,五是遭受饑荒。戰爭的名稱又有五種:一是義兵,二是強兵,三是剛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除暴虐挽救危亡的叫義兵,仗著人多勢眾侵犯別國的叫強兵,因為怨怒而攻打別國的叫剛兵,背棄禮義貪圖私利的叫暴兵,國內混亂、民眾疲憊卻興師動眾的叫逆兵。對付這五種戰爭,各有不同的辦法。義兵必須用禮治服它,強兵必須用謙讓降服它,剛兵必須用言辭說服它,暴兵必須用詭詐製服它,逆兵必須用權勢懾服它。”

(六)

【原文】

武侯[1]問曰:“願聞治兵、料人[2]、固國之道。”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3]君臣之禮,飾[4]上下之儀[5],安集吏民[6],順俗[7]而教,簡募[8]良材,以備不虞[9]。昔齊桓[10]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11]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誌。秦繆[12]置陷陳[13]三萬,以服鄰敵。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14]。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15]。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16]超遠、輕足善走[17]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18],聚為一卒。棄城去守[19],欲除其醜[20]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21]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22],外入可以屠城[23]矣。”

【注釋】

[1]武侯:即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擊,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70年在位。

[2]料人:即料民,意思是統計一國或一地區的人口數。中國古代常進行人口的登記和調查。

[3]謹:慎重小心,這裏意為謹守。

[4]飾:整飾,整治。

[5]儀:儀禮,禮節,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