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圖國第一(2)(2 / 3)

[6]吏民:指官吏和民眾。

[7]順俗:順應習俗。

[8]簡募:選拔,招募。

[9]虞:臆度,料想。

[10]齊桓: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薑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國力富強,並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11]晉文: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姬姓,名重耳。即位後改革內政,國力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2]秦繆: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他任用百裏奚等賢士,使國力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13]陷陳:指衝鋒陷陣的勇士。陳,同“陣”。

[14]料其民:指了解民眾的力量。

[15]卒:古代軍隊的一種編製單位。《周禮?夏官?諸子》稱百人為卒,這裏泛指部隊。

[16]逾高:攀高,爬高。

[17]善走:善於奔走。

[18]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指那些曾經丟掉官職而又想立功報效國家的人。欲,希望。

[19]棄城去守:指兵敗城破。

[20]除其醜:指洗刷恥辱。

[21]練:嚴格訓練。

[22]決圍:突破重圍。

[23]屠城:指毀城殺民。

【譯文】

魏武侯問:“我願意聽聽您在治理軍隊、估量民力、鞏固國家方麵的道理。”

吳起答道:“古代賢明的君主,必定謹守君臣間的禮節,講究貴賤的禮儀,安撫團結官吏和民眾,順應習俗教育他們,選拔和招募有才能的人,以防備突然事變的發生。從前,齊桓公召募五萬勇士,因而稱霸於諸侯。晉文公招募四萬人作前鋒部隊,實現了他的誌向。秦穆公建立一支三萬人的衝鋒陷陣的部隊,因而製服鄰國。所以,要想使國家強盛,君主必須了解民眾的力量。把百姓中有膽識、有勇力的人,編為一隊;把願意以決戰來顯示忠勇的人,編為一隊;把善於爬高跳躍、敏捷善跑的人,編為一隊;把那些曾因過失丟掉官職而又想立功報效國家的人,編為一隊;把曾經丟城失地而又想洗刷恥辱的人,編為一隊。這五隊,都是軍隊中的精銳力量。有這三千人,由內出擊可以突破敵軍的重圍,從外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城池。”

(七)

【原文】

武侯問曰:“願聞陳[1]必定,守必固[2],戰必勝之道。”

起對曰:“立[3]見且可,豈直[4]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5],親[6]其有司[7],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8]而非鄰國[9],則戰已勝矣。”

【注釋】

[1]陳:指排列軍陣。

[2]守必固:指防守一定堅固。

[3]立:立刻。

[4]直:隻是,僅僅。

[5]民安其田宅:百姓安居樂業的意思。

[6]親:親近。

[7]有司:古代設官分職,每官各有專司,因此稱職官為有司。

[8]是吾君:認為自己的君主是正確的,即擁護自己的君主。

[9]非鄰國:認為鄰國是錯誤的,即反對鄰國。

【譯文】

武侯問道:“我願意聽聽布陣必能穩定,防守必能堅固,作戰必能勝利的道理。”

吳起回答說:“讓您立即看到都可以,哪裏隻是聽一聽呢!主君如果能讓有賢德的人擔任要職,平庸的人處於低下位置,那麼布陣就會穩定了。如果您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親近敬愛他們的官吏,那麼守備就會堅固了。如果百姓都擁護自己的君主而反對鄰國,那麼戰爭就能取得勝利。”

(八)

【原文】

武侯嚐[1]謀事[2],群臣莫[3]能及,罷朝[4]而有喜色。起進[5]曰:“昔楚莊王[6]嚐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7]。申公[8]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9]聖,國不乏[10]賢,能得其師者王[11],能得其友者霸[12]。今寡人不才[13],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14]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15]之,臣竊懼[16]矣。”於是武侯有慚色[17]。”

【注釋】

[1]嚐:曾經。

[2]謀事:謀劃國事。

[3]莫:沒有。

[4]罷朝:退朝以後。

[5]進:進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