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圖國第一(1)(1 / 3)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題解】

圖國,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在這一篇中,吳起概括性地介紹了其治國製軍的思想和理論,明確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主張。

吳起認為武器裝備雖然很重要,但是任何武器裝備都離不開人,離不開使用它的士卒和將領,因此應該求“能用者”。內修文德,即國君必須要先治理好國家,其中心思想是“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其中“和”是要點。他認為,一個國家隻有內部團結,才能保證戰爭取得勝利,並提出四不和不可以出戰。他主張用“道”、“義”、“禮”、“仁”這四德來治理國家。外治武備,即按照“戰勝易,守勝難”的原則,主張對外要加強備戰,同時要建立一支精銳強勁的軍隊。

吳起認識到民眾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即主張國君要任用有賢能的人,把這些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使人盡其才,廣大民眾安居樂業,擁護自己的君主,親近自己的官吏,這樣軍隊的防守才能牢固,作戰才能取得勝利。

吳起主張慎戰,反對窮兵黷武,並對戰爭的起因、類型、對付的方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把發生戰爭的原因歸為五種: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因饑。又把戰爭分為五種類型: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對這五種戰爭類型,吳起又提出了具體的對付方略:用禮治服義兵,用謙讓治服強兵,用言辭說服剛兵,用詭詐製服暴兵,用權謀懾服逆兵,這些都是吳起樸素戰爭觀的體現。

(一)

【原文】

吳起儒服[1],以兵機見魏文侯[2]。

文侯曰:“寡人[3]不好軍旅之事[4]。”

起曰:“臣以見[5]占[6]隱,以往察來,主君[7]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8],掩[9]以朱漆,畫以丹青[10],爍[11]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為長戟[12]二丈[13]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掩戶[14],縵輪[15]籠轂[16],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17]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18]之搏狸,乳犬[19]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

【注釋】

[1]儒服:儒者穿的服裝。

[2]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前396年),姬姓,名斯,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在位。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他任用李悝(前455年—前395年)為相,改革政治,推行變法。又任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大興水利,開鑿漳河十二渠,發展經濟。並用樂羊、吳起為將,大力改革軍事製度。經過一係列的改革,魏國成為戰國時代的強國,並一度稱雄中原。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

[3]寡人:大意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的自我謙稱。

[4]軍旅之事:指興兵打仗之事。

[5]見:通“現”,顯現,這裏意為外在的表現。

[6]占:占卜,預測吉凶或氣象。在古代占指觀察,這裏意為推測。

[7]主君:指魏文侯。

[8]革:又稱“皮革”、“熟革”,是將動物皮加工成不易腐爛、柔韌、透氣的產品。

[9]掩:遮蔽,遮蓋,這裏指用顏料往皮革上塗飾。

[10]丹青:原指丹砂和石青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中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青色,所以稱畫為丹青,後來也泛指繪畫藝術,這裏指各種顏色。

[11]爍:通“鑠”,熔化金屬,這裏指用火烙。

[12]戟:古代的一種兵器。青銅製成,是將戈和矛合成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盛行於東周,戰國時開始用鐵戟。

[13]丈:計量長度的一種單位。先秦時的一丈相當於現在的六尺左右。

[14]戶:門,這裏指戰車的車門。

[15]縵輪:縵,原指沒有紋彩的帛,引申為沒有紋彩之物。這裏縵輪指沒有紋彩的車輪。

[16]籠轂: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間有圓孔,可以用來插車軸。籠轂,指用皮革包著車軸中心的圓木。

[17]田:同“畋”,打獵。

[18]伏雞:抱窩孵蛋的雞。

[19]乳犬:吃奶的小狗。

【譯文】

吳起穿著儒生的衣服,以用兵的謀略進見魏文侯。

魏文侯說:“我不喜歡治兵打仗之類的事情。”

吳起說:“我從外在表現來推測您內心的真實想法,從過去考察未來,您怎麼說的和想的不一致呢?現在您一年四季派人宰殺獸畜,剝皮製革,塗上紅漆,繪上各種顏色,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這種東西冬天穿著它不暖和,夏天穿著它也不涼爽。又製造二丈四尺的長戟,一丈二尺的短戟。用皮革包住戰車的車門、車輪和車轂,看上去既不漂亮,乘坐打獵時又不輕便,這樣的車我不知道君主將用它來幹什麼?如果是用來準備進攻或防守,卻又不去尋求善於使用它的人,這就好比抱窩的母雞跟野貓搏鬥,吃奶的小狗冒犯老虎,雖然拚鬥的決心很大,但很快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