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承桑氏[1]之君,修德[2]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3]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4]。明主鑒[5]茲,必內修文德[6],外治武備[7]。故當敵而不進,無逮[8]於義也;僵屍[9]而哀之,無逮於仁也。”
【注釋】
[1]承桑氏:相傳是神農氏時期的一個部落。
[2]修德:修行德政。
[3]有扈氏:相傳是夏禹時期的一個部落。
[4]社稷:社,古時指土地神。稷,指穀神。社稷指古代帝王和諸侯所祭的穀神和土神,舊時用作國家的代稱。
[5]鑒:借鑒。
[6]內修文德:對內修明政治。
[7]外治武備:對外加緊戰備。
[8]逮:及,到。
[9]僵屍:等到陣亡將士屍體僵硬。
【譯文】
“從前,承桑部落的君主,隻知道修行德政,但卻廢馳了武備,國家因此而滅亡了。有扈部落的君主,仗著兵士眾多而好戰,國家因而喪失。賢明的君主鑒察到這些,必須對內修明政治,對外加緊戰備。所以說,遭到敵人的侵犯而不去應戰,這不是義;等到陣亡將士屍體僵硬才對他們表示哀傷之意,這算不上是仁。”
【原文】
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1],醮[2]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3]。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4]。辟[5]土四麵,拓[6]地千裏,皆起之功也。”
【注釋】
[1]觴:古代的一種盛酒器。
[2]醮:古代嘉禮中的一種簡單禮節,用於冠禮和婚禮。《儀禮?士冠禮》:“若不醴,則醮用酒。”鄭玄注:“酌而無酬酢曰醮”指斟酒敬神或主人向客人敬酒時不要回敬稱“醮”。
[3]西河:即河西,具體地域說法不一,一說西河即陝西大荔、合陽、韓城、山西汾陽等地。
[4]鈞解:指不分勝負。
[5]辟:開辟。
[6]拓:開拓,擴充。
【譯文】
於是魏文侯親自設宴,他的夫人捧酒,在祖廟裏宴請吳起,任命他為大將軍,駐守西河。此後,吳起率軍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獲得全勝的有六十四次,其餘的不分勝負。魏國因此向四麵開辟疆土,擴充土地上千裏,這些都是吳起的功勞。(二)
【原文】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1]者,必先教百姓[2]而親萬民[3]。有四不和[4]: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5];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6],將用其民,先和[7]而造大事[8]。不敢信其私謀[9],必告[10]於祖廟,啟[11]於元龜[12],參[13]之天時,吉乃後舉[14]。民知君之愛其[15]命,惜其死[16],若此之至[17]。而與之臨難[18],則士以進死為榮[19],以退生為辱[20]矣。”
【注釋】
[1]圖國家:使國家得到治理。
[2]百姓:此處泛指貴族。
[3]萬民:普通民眾。
[4]不和:不和諧。
[5]陳:同“陣”,下同。
[6]有道之主:賢明的君主。
[7]和:隻彼此團結、協調。
[8]大事:這裏指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孫子兵法?計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9]私謀:一己之謀。
[10]告:祭告。
[11]啟:開,用。
[12]元龜:大龜,古代用以占卜。古代在出兵打仗之前,都要先用龜甲來占卜吉凶。
[13]參:參照。
[14]舉:指軍事行動。
[15]其:指民眾。
[16]惜其死:指君主憐惜百姓的死亡。
[17]至:無微不至。
[18]臨難:開赴戰場。
[19]以進死為榮:把戰死沙場看作是一種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