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伏羲(2 / 3)

(二)伏羲八卦台

八卦台,北臨黃河,南依連山,東據虎牢,西望洛川。此處原是河洛交彙處,自古以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萬多年前,便有我們的祖先在這裏勞動、生息,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成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發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這裏仍然是一個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慶年間重建洛口村寨門時,寨門橫額鐫刻“古洛油”三個大字。兩邊刻有石楹聯,上聯是“塗光休氣兆北閾”;下聯是“赤文綠字煥東周”。概括了古洛響輝煌的過往歲月。

(三)伏羲廟

《乾坤譜》插圖

現今古成紀有規模的伏羲廟有三處和伏羲台一處,即位於河南淮陽的太昊陵,天水市區的伏羲廟,卦台山伏羲廟,泰安泰山廟的伏羲廟,河北新樂伏羲台。尤以淮陽縣的太昊陵規模宏大,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製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曆代帝王51次禦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曆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曆時一個月;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中國非物資文化遺產。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麵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四)古風台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於甘穀縣白家灣鄉蔣家灣村的古風台太昊山。甘穀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冀,為今甘穀縣。有著近兩千七百年的建縣史,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

甘穀古風台以及秦州畫卦台都是伏羲時代古建築“台”的遺存之地。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滄桑,歲月流逝,舊物已不複存在了。但名稱卻代代相傳,留了下來,一代一代稱頌不休。

古風台人說伏羲原名為“風伏羲”,和《三皇本記》記載“太昊庖犧氏,風姓”相吻合。當地人說伏羲原名“風伏羲”,此說則與《三皇本紀》載“太昊庖犧氏,風姓”相吻合。杜預曰:“太皓伏羲氏,風姓之祖也。”古風台有艾蒿山,分為圓咀、饅頭咀、苜蓿梁、漩渦咀、艾蒿山五台,其山頂中央低凹,呈盆地狀,麵積約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狀,據說伏羲在第五台艾蒿山擺卦,故艾蒿山又稱“八卦山”。古風台有伏羲土碑存,碑前一平地,鄉人稱為“伏羲硯”。

(五)伏羲貢獻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傳說中的伏羲人麵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後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再後來,一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的,於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後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於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製度,創造了曆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們製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誌,並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日該國高島易斷總本部以高島成龍先生為首的一行易經研究人員,每年的陰曆五月都要專程來甘肅天水祭拜伏羲。

隨著部落的兼並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民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麵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

編輯本段伏羲文化

文化研究

伏羲文化

弘揚伏羲文化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從曆史學的角度看,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將日益突出,中華文明史的較為確切的年表將會從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內發現的大地灣文化遺址,與有關伏羲氏族的傳說故事及史料記載有著種種吻合,成為最終揭開中華文明本源之謎的有利條件。可以說,通過對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將把中華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華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

伏羲文化意義

從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於進一步探究中華文明的源流發展過程,特別是龍文化的起源、傳播和發展軌跡。伏羲文化所體現的哲學思維、科學走向、人文精神和創造精神,對於今天我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對於破除迷信、揭露邪教異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對於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內聚力,團結海內外華人,積極支持和參與國家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弘揚伏羲文化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時代是進步的,文化是不斷發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並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著一批又一批龍的傳人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天水擬建塑像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擬於天水伏羲廟中軸線以北建設人文始祖伏羲祭祀廣場,並建99米高大型伏羲塑像。該市正麵向國內外征集伏羲雕像設計方案,征集截止日期為2012年11月30日。收到設計方案後,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參評作品進行評選,最終被采用的設計方案將獲設計費用和獎金100萬元。[6]

編輯本段後世影響

(一)古籍中的伏羲

1.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係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曆誌下》)“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於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一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2.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設譬,借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2處出於“內篇”,3處出於“外篇”。在“內篇”與“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屬於“內篇”的《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裏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遊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這裏是說“道”體無形、功用無限,狶韋氏運用“道”來整頓天地,伏羲氏運用“道”來調和元氣。此段人神相雜,星月並現,十分混亂,《莊子》的許多注家疑為後人添加。我認為指其為後人添加則未必,但起碼說明伏羲在這裏尚未從神話脫形為人祖。

3.《莊子》“外篇”學術界曆來認為是戰國末或秦漢時期莊子後學所增益,不出於莊子之手,時代晚出。《莊子·胠篋》:“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伏羲位列軒轅黃帝之後,神農之前。《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在這兩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頗近於後世所列。

《莊子》一書之中,伏羲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漸次升高。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4.《莊子》之後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或為由《莊子》移入,或為秦漢所摻。《易·係辭》托名孔子所作,其實大部分為秦漢間人所撰。《係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影響甚大,但敘述伏羲功業如此全麵係統,當出於秦漢年間,不會早於《莊子》。

5.《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係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慮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司馬遷治史嚴謹,由於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6.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曆誌》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曆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7.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係、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製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我們注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製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一方麵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另一方麵將《莊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一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一人所創。(注:由於象形文字出現在銅石並用時代,造字者乃黃帝軒轅氏的助手倉頡,故伏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造書契”的說法立據不足。)

8.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年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曆史古代典籍中曆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統上所述,在傳世文獻典籍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是在戰國中晚期以後從《莊子》開始出現並逐漸載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見伏羲。戰國以至秦漢,時代越往後,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勳,在古帝王世係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淩亂到係統的衍化過程。

(二)原始神話的伏羲

追溯伏羲傳說的源頭,有兩條路徑,除了上述從古代傳世文獻中找尋其蹤影外,還有一條路徑,即神話學、民俗學的方法。

1.近人對於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前輩學者聞一多所著《伏羲考》[1],聞一多此文前半部分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後半部采集了近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於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後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並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是南方苗蠻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後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征引,已為不易之論。但近來亦有疑議者,林聲認為伏羲的傳說不是由古苗蠻民族的遺裔傳入的,南方少數民族中洪水後兄妹相婚的傳說起於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記載的盤古;伏羲與女媧也本不相幹,兩者合譜歸宗成為“一家人”是在唐開元之後[2]。常金倉認為聞一多是從抗戰時“中華各族團結一致,共禦外敵”的政治目的出發立論,以政治代學術,以西方圖騰說和人類學理論附會民間傳說,伏羲女媧創世立據不足[3]。二人均對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創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問。

2.《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說:“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這個混沌之物即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