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清,歲月3000年,曆代帝王52次禦祭,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筆題詞留念。**題詞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係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嶽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曆久不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昊陵二月廟會
據《陳州府誌》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禦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禦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伏羲陵墓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禦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複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誌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複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曆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考證
幕阜山古稱天嶽,“嶽州本由天嶽置”即可昭顯其山名的確。中國大地山多且廣,古人取名以嶽稱者,必須具備“既高且尊,且為眾山宗”的條件。按照這個基本條件幕阜山算是符合。幕阜山是一座頭自湖北通城和湖南平江,尾至江西九江廬山,跨鄂、湘、贛三省,綿延上千公裏的一條大山脈。主峰1600米,主峰兩翼展開左黃龍、右鳳凰,雄姿勃發為三省眾山之宗,名副其實。因此,該山以嶽稱之自在理中。然而,中國之山稱嶽,如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都隻以東、西、南、北、中之方位稱呼,也即寓意其方位神祇統管其山而已。幕阜卻以天嶽而稱,大有君臨天下之勢。在嚴格講究禮儀製度的古代中國,既取山名為天嶽,決不會隨意僭越,而必有其特定含意。近年讀史查考,方知天嶽幕阜黃龍是因中華上古三皇之首、人類文明啟蒙之祖伏羲氏終葬之地。並有夏代開國之君禹,曾親臨拜謁之處,且山上曾建有規模恢宏的皇壇殿,內有48柱、48燈,供奉伏羲手托八卦的巨大神像。曆來,名以文傳,地以名顯。看來天嶽雖名正言順,而要得到廣泛認同還需費以時日。
聞―多在《伏羲考》中論證指出,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
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發明之前,尋找合適的專用取水用具是先民們急於解決的大問題。先民可能會嚐試著用各種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嚐試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葫蘆最適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漸形成製瓢技術。這就是“匏析成瓢”。
伏羲氏本名另一個可能是“匏係氏”,就是把葫蘆係在腰間增強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鶡冠子·學問》稱:“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後人注釋說:“壺,瓠也。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
傳說
伏羲廟
在曆史上的中國,漢族先民古代華夏,一直就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他們憑借著穩步發展的農耕經濟,獨步於時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動著統一的多民族中國的曆史進程,以及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漢族也和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的創世紀曆史。漢族先民是將自己關於世界起源、始祖活動和民族形成等,傳說時代的曆史曆經久遠地口耳相傳之後,再由後世的曆代文人,記載並保留在有關漢文古籍中的。在漢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中,流傳甚廣的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就是反映傳說時代華夏先民的始祖夫婦,在創世紀之時孕育後代、開啟黃土地上農耕文明的曆史蹤跡。
(一)伏羲和女媧
漢文古籍關於的記述,大多是經曆漢族長期口耳相傳之後,再由後世曆代文人加工載錄的。所以在有些內容上,存在不少怪譎、重複和難解之處;還有一些內容則有著明顯的虛構、夢幻和錯謬的地方。但是,這些古代華夏的創世紀神話和傳說,絕非是全然的荒誕和虛幻性的騙言。事實上,正是這些神話和傳說,蘊含著華夏先民對自己創世紀曆史的深邃認識和淺近質樸的表述。
關於伏羲和女媧傳說的記述,在漢文古籍中顯得比較淩亂。根據《世本·帝係篇》的記載稱:“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華夏先民早就明確認為,伏羲即為太昊伏羲氏。而在漢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記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記作包羲、庖羲、皰犧、伏犧、宓犧、炮犧和伏戲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跡有許多是和女媧的事跡,相互聯係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便記載了:“陳州不太昊之墟,東關城內,有伏羲女媧廟。”根據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大約是在唐末之時,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繁衍後代的傳說,就已經在華夏民間廣泛流傳著了。按照曆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民族學的解釋,實際上這正反映出傳說時代華夏先民,所經曆的氏族內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會發展階段。
(二)伏羲是始祖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儀式
在漢民族的早期神話和傳說中,神是不同與人的。神是有著巨大力量,並與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夠下到人間;而人是不能上達天庭的。傳說眾神是在一個名叫,都廣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這就是《淮南子·墬形訓》所記的:“昆侖之邱,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因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後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記述說:“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過。”這裏所說的“建木”,是眾神用來登天專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過”說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樣,攀緣建木、上下往返於天地與神人之間。”
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緣上下,反映在華夏先民心目中伏羲,隻是一位“絕地天通”時代,與神有著區別的人。伏羲是一位脫離神界、有著神力進行發明創造,帶領人民開創農耕文明、實行社會變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漢族推崇為傳說時代的神人,並以其所獲得的空前偉業,曆經久遠地銘記在華夏文明殿堂上。
(三)繁衍人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始繁衍人類的任務,就是交給了伏羲女媧兩兄妹。
生活在“華胥之國”的華胥氏姑娘,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今山東鄄城縣)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於三月十八日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為農曆三月十八日,現在在中原地區還有在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雷澤中的腳印其實是雷神留下的,這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與女媧、盤古等的神一樣是人頭蛇身),這雷神在《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因此,伏羲本來就是一個龍身(蛇身)人首的“龍種”。他也是人祖女媧的哥哥。在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所以伏羲女媧以兄妹而為夫婦之說乃確實不可疑。
唐·李冗《獨異誌》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隻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此說即為伏羲女媧再造人的傳說大略。又在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第六章中有:“清初陸次雲的《峒溪纖誌》中裏麵說: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至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後,才得到這些苗族的傳說。按他們的傳說,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為了延續人類,便結為夫婦。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個統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為東方天帝,此即其神職。
傳說洛神為伏羲的小女兒,宓妃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編輯本段關於伏羲的民間神話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之一,[4]有關他的故事也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
(一)伏羲指方向
古時候,伏羲在宛丘,也就是現在淮陽這地方,教人打獵捕魚過生活。後來,人多了,伏羲挑了一批會打獵捕魚的人,教他們去東西南北四方,到那裏打獵捕魚。大家問伏羲“東西咋能分?”伏羲說:“東方屬金,西方屬土。日頭出東落西。”又有人問:“南和北怎麼分?”伏羲說:“南熱北冷。”到這裏,大家都明白了咋樣辨別東西南北。
(二)伏羲畫八卦
伏羲畫八卦
從前,人們對天上會長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不知道是咋回事。很多人去問伏羲,他也說不出個原因。伏羲總想把這些事兒弄清楚,可想來想去,咋也想不出個頭緒來。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流經淮陽伏羲南門前的一條河)捕魚,逮住一個白龜。他想:世上白龜少見哪!當年天塌地陷,白龜老祖救了俺兄妹,後來就再也見不到了。莫非這個白龜是白龜老祖的子孫?嗯,我得把它養起來。他挖個坑,灌進水,把白龜放在裏邊,逮些小魚蝦放坑裏,叫白龜吃。也怪,白龜養在那兒,坑裏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喂它,它都鳧到伏羲跟前,趴在坑邊不動彈。
伏羲沒事兒就坐在坑沿兒,看著白龜想世上的難題兒。看著看著,他見白龜蓋上有花紋,就折一根草稈兒,在地上比著白龜蓋上的花紋畫。畫著想著,想著畫著,畫了九九八十一天,畫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兒當陽,一斷道兒當陰,一陽二陰,一陰二陽,來回搭配,畫來畫去,畫成了八卦圖。
後人把伏羲養白龜那個坑叫白龜池,畫八卦那地方叫畫卦台。
(三)伏羲降龍
很早以前,西邊很遠的大山裏,有個深水潭,方圓的百姓都靠潭裏的水澆地、做飯過日子。
有一天夜裏,“呼呼”起了大風,刮得樹倒屋塌。原來有一條黃龍從別處飛來,鑽進了深潭裏。這條黃龍很惡,吃人吃畜生,害得這一帶百姓沒法活,人都往外地逃。人祖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一算,知道有條黃龍在西方作惡,那兒的百姓有了大災大難。他拿起青龍拐杖,說聲“變”,青龍拐杖變成了一條青龍。伏羲騎著它來了西邊。
黃龍見到青龍,撲上前撕咬。兩條龍打個天昏地暗,一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青龍受了很重的傷。眼看青龍就要敗了,伏羲用吐沫在青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青龍立刻力氣大增,又和黃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將黃龍打倒。
伏羲為了防止黃龍再出來禍害人間,在黃龍身上畫了一個八卦,將黃龍變成一座山,將青龍變成一座大青石,壓在山頂。從此黃龍再也沒有出來過。
編輯本段貢獻成就
一說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傳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神話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始畫八卦,取火種、都陳。在位15年。人類始祖伏羲生於甘肅仇池、長於甘肅天水、歿於河南淮陽。
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製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取火種、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曆史。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中國古代多以聖人為神,傳說伏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太白皋爰過”,即伏羲上下於建木之意。《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高誘注:“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一)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
伏羲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始畫八卦,伏羲一畫開天,進而推演成八卦,[5]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並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應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應用時,歎為“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