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之所謂的“太一”,《老子》之所謂的“道”,《周易》所謂的“太極”,均為宇宙初始時混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氣。”《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一。”漢高誘注:“太一,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該就是伏羲。
考索於文字訓詁可知,伏羲即為“元氣”,其字本義是“司氣”。《說文解字》釋“伏”為:“伏,司也,從人從犬。臣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於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羲”,《說文解字》釋為:“羲,氣也。從兮,義聲”。“羲”的義項可從“兮”字求索,《說文解字》釋:“兮,語所稽也。從八,象氣越虧也。”又釋“虧”為:“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之也。”“兮”字的本義是氣息緩慢延長、越來越弱(故常作為語氣詞,用於語末表達語氣)。因而“羲”的字義本源就是“氣”,“羲”字讀音也像吹氣之聲,所以段玉裁從音訓上注“羲”為“謂氣之吹噓也。”至於伏羲又寫為“伏戲”、“伏犠”等,皆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極”形為“混沌”,宇宙起源於混沌。同樣,伏羲也源於“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氣。
3.在上文所述《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於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創生過程與《楚帛書甲篇》頗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91;漠閔,鴻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世界開始於一團混沌之氣,後陰陽剖分,化生萬物。對照《楚帛書甲篇》,這裏的“二神”當指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為陰陽二神。從哲學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二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婚生育四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在原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創世之前的這個混沌體被形象地表述為葫蘆。從混沌到世界的創生過程,被形象化地敘述為葫蘆從中央剖開。亦即所謂天地剖判,陰陽分離。《詩經·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記載,這是古文獻所見把人之由來,追溯到葫蘆瓜的最早一例。而後在民間神話中,葫蘆剖判的母題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蘆作為容器成為人類再生的象征,並進而將葫蘆人格化為是盤古、伏羲。
盤古神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曆記》,此書已佚,《太平禦覽》卷二引有其中一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一位創世大神。而對於盤古與伏羲的關係,前輩學者多有定論:盤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蘆(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一文中說:“伏羲一名,古無定書,或作伏戲、庖犧、宓羲、慮犧,同聲俱可相假。伏羲與盤瓠為雙聲。伏羲、庖犧、盤古、瓠,聲訓可通,殆屬一詞。”他並結合《述異記》有“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之說而論斷:盤古氏夫妻當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類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與盤古龍首蛇身雷同,進一步證明盤古即伏羲氏。[6]聞―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與葫蘆”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論證指出,盤瓠、伏羲乃一聲之轉,“明係出於同源”,伏羲與盤古都是葫蘆所生,或者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由此而成為人類的始祖。
4.從音訓上說,“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係,“混沌”猶言“糊塗”,“糊塗”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紅樓夢》第四回回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意即為“糊塗僧”判斷“糊塗案”。而聞一多考論“葫蘆”即是“盤古“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這樣,“混沌——葫蘆——盤古——伏羲”轉化演變的路徑則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曆史思考和探究越來越深入,這種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一種根源性的說明。對世界起源的探究開始隻是一種構想,它首先以神話的形式存在。神話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必經的初期階段,它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曆史之中。先是追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著想象一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象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產生即是這樣一個將神話傳說哲學化、觀念化,又將這一傳說和觀念曆史化的過程。太昊伏羲並稱及其在古史帝王係統中地位的確立。
我既已說伏羲是上古創世神,曆史上未必確有其人,那麼他又是如何進入曆史,被列入上古帝王世係,並被推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呢?這就要從伏羲與太昊的並稱和太昊的身份論起。
5.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荀子當生於戰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記為“太皞”,是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東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與華夏抗衡的部族,它與華夏的交往十分頻繁,並創造了燦爛的殷商文化。對此,學界已無疑義。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太皞之虛也。”陳地在今河南淮陽,淮陽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後,其後裔屬地漸次東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頊,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夷各支才逐漸被魯、齊、越等國吞並,融入華夏。《後漢書·東夷列傳》:“秦並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也就是說,這時東夷各支已不再以獨立的實體存在,成了華夏族的“編戶”,與華夏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華、夷的交融和合,東夷的祖先和首領太昊、少昊等也納入到華夏的古帝序列中。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將太昊與伏羲並稱為一體的,乃是西漢末年劉歆的《世經》。劉歆與其父劉向俱為西漢學者,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世經》存錄於《漢書·律曆誌下》。在《世經》中,劉歆從西漢末年的政治需要出發,突破傳統的以黃帝為曆代帝王之首的體係,以伏羲與太昊並稱,炎帝與神農並稱,列於黃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係。
6.上古帝王世係的建立,始於戰國。戰國時陰陽家鄒衍按照五行說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序來解說王朝更替,此之謂“五德終始說”。《史記·曆書》:“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自此以後,人們都以這種學說作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據。按照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這個推演順序到了漢代出現了問題:一是從鄒衍所構建的古史帝王世係看,所敘述的隻有黃帝、夏禹、商湯和周朝四代。而其後直到西漢,人們的古史觀念已發生了很大改變,認為在黃帝之上還有伏羲氏、神農氏和炎帝等古聖帝王,三代以前“三皇”、“五帝”依次代立,《呂氏春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隻敘述黃帝以來的四代,未能全部涵蓋,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二是鄒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勝之序來解說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係的,五行相克相勝,則在政權更替上傾向於革命。而劉歆所處的西漢末年,劉漢皇室政權危機,外戚王莽勢力強大,因而有“異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爭議,禪讓說一時興盛。劉歆與王莽關係至密,任王莽“國師”,是禪讓說的主要支持者。為了給王莽代漢提供合法依據,劉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說。從《世經》可知,劉歆排列的帝王世係如下:太昊伏羲氏為木德,炎帝神農氏為火德,黃帝軒轅氏為土德,少昊金天氏為金德,顓頊高陽氏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後氏為金德,成湯為水德;周武王為木德,漢朝為火德。劉歆在排定這個世係次序時,是先否定漢興之初依五行相勝說所定漢為土德的說法,確定漢為火德,那麼代之者應為土德,王莽自稱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為土德,這樣王莽代漢而立成為必然。
7.劉歆根據當時人們的古史觀念,將古帝的代序從黃帝向上推,認為最古的帝王應是伏羲。同時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理論,帝王應從木德始。於是他從兩個方麵找到依據,一是《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郯子來朝”,昭子問少皞氏鳥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劉歆據此而推:“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以太昊為古帝之首。二是從《易傳》中找到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係辭下》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劉歆接著說:“炮犧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立,神農、黃帝皆繼太昊伏羲而立。
8.東漢班固的《漢書·郊祀誌讚》和荀悅的《漢紀·高祖紀》對劉歆創立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說的過程均有記述,荀悅言:“及至劉向父子,乃推五行之運,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於漢,宜為火德。其序之也,以為《易》稱‘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9.劉歆從其政治目的出發,將伏羲與太昊相附而並稱,推之於古代帝王世係之首,其後班固引之於《漢書》,後世史籍相繼采從此說。但是,劉歆此說並非是完全無據的妄說,今天來看,對劉歆的說法應有如下認識:首先,它是當時人們曆史意識的表現,隨著人們曆史意識的豐富,司馬遷從黃帝開始排定帝王世係已不足以反映當時人們所認識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再向上推溯,重新安排上古帝王世係。其次,如上所述,伏羲傳說本始於南方楚地,而太昊是東方夷族的先祖,隨著戰國、秦漢時民族血脈和文化大交流融彙,伏羲與太昊的傳說合流成為可能,司馬遷僅以華夏先祖黃帝為全體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已不能完全反映當時民族和合、文化融彙的實際情況,而以太昊伏羲為百王之祖,表現了當時民族統一、文化主脈已經形成。其三,劉歆排定的古帝王世係宣揚了“聖王同祖”的思想,將先王古帝同納於伏羲一係,有利於民族凝聚,文化一統.伏羲學校又稱為“伏羲班”,位於羲皇故裏,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土橋村,甘穀縣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人文始祖太昊伏羲誕生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甘穀縣伏羲學校於2006年9月,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吳鴻清教授在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土橋小學創辦進行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的“伏羲班”。
“伏羲班”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全麵實行素質教育,教學實驗不受現行教育大綱限製,自主設置課程,自主選擇教材進行教學。其目的是通過教學和各種活動,努力培養出有高尚品格、偉大抱負、堅韌意誌、良好習慣、健強體魄、傑出才智、高雅情趣的德、智、體、美、伏羲亦為日本光榮(KOEI,收購了TECMO公司後現名為KOEITECMO)遊戲公司出品的《無雙》係列遊戲人物,初登場於《真三國無雙2》。後在《無雙大蛇魔王再臨》、《無雙大蛇Z》、《真三國無雙聯合突襲2》、《真三國無雙OL》以及《無雙大蛇2》均有出場。
豪放磊落的仙界居民。外表雖然年輕,但是喜好用老將一樣的語調說話。是一個喜歡與強大對手奮起戰鬥的人。武器是巨大的雙手劍,擅長使用仙術提高身體素質作戰。
武器:大劍
CV:安元洋貴(《無雙大蛇魔王再臨》及其之後的作品),野島健兒(真三國無雙2)。
《誅仙前傳》
伏羲後人,奉先祖別名為族名,自認血統最純正的神族,喜歡獨來獨往。為神裔的高端鬥士,在神裔的曆史上並沒有流傳多久就神秘消失了。事實上幾百年以來他們一直肩負著一個重大的秘密責任。而這一秘密隨著張小凡闖入焚香穀將水落石出。
特點:其性嗜血,拳風如虎對殺戮具有最敏感的直覺,隨時能給人致命一擊。對於獨來獨往的太昊來說,身體是唯一值得信賴武器,為了消滅對手不擇手段。
劣勢:太昊強大的單攻能力,往往在群攻中成為敵人的第一目標。因此在團隊作戰時,太昊如何發揮優勢,配合作戰成為了玩家的必修課。
一重法寶(15~75級):雷公墨,技能說明:刑天怒雷。
三重法寶(75~105級):春秋鎖,技能說明:殤落流華。
四重法寶(105~135級):子母陰陽扣,技能說明:子午心魂。
五重法寶(135~150級):羲皇鍾,技能說明:浩氣雲天。
《仙劍奇俠傳》係列
簡介
盤古開天地之後,盤古的“精、氣、神”分化成了“三皇”,即伏羲、神農、女媧。原本蘊藏在盤古身體內的“靈力”逸散,分解為水、火、雷、風、土“五靈”,散於天地之間。而盤古之心懸於天地之間成為連接天地的紐帶,並與天界清氣所鍾之地連接,因清濁交彙而生“神樹”,成為天界生命之源。
因天地間生靈太少,三皇分別以不同形式創造生靈。伏羲以神樹吸收神界清氣所結的果實為軀體,注入自己強大的精力,創造出“神”。由於神樹果實來源稀少,因此神的數量極少,但靈力強大。神不耐大地濁氣,因此居於天,形成“神界”。神雖然有男女之分,但交合繁衍後神本體會失去靈力逐漸死亡,並不能增加神的數量,因此被嚴禁交合繁衍。
神居於天,人獸居於地,伏羲為諸神的統領,自稱天帝。
數萬年後,神界逐漸腐敗,人類對神的積怨已久,終於爆發起義。天帝伏羲下令鎮壓,遭到人類頑強抵抗。天帝下令女媧毀滅人類,女媧不從,並下凡維護人類。天帝除去女媧神籍,並派神將屠殺人類。後天帝經思量,下令所有神族回到天界,關閉天界大門,從此人神兩界完全隔絕。[7]
未解之謎
神交合之後會失去靈力的原因:天帝伏羲一直對此諱莫如深,隻是下令禁止神彼此交合。
伏羲停止對人類用兵的原因:人神實力懸殊,應該不會是因為人類的抵抗。真如傳言所說般,是伏羲認為神界行事有所不妥嗎?或是女媧做出過什麼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