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戰爭雛形的伊拉克戰爭
〔人物剖析〕
湯米·弗蘭克斯,美軍著名高級將領,四星上將。在阿富汗戰爭中,他指揮有方,使美軍的傷亡降到了最低限度。2003年作為前線指揮員指揮伊拉克戰爭,又一次取得了重大戰果,成為美軍現代將領中的傑出代表。曾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戈頓·蘇裏文將軍這樣評價弗蘭克斯:“我認為在將士們眼中,弗蘭克斯就是普通一兵,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指揮官,是一個能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家夥。”
湯米·弗蘭克斯,1945年出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溫尼伍德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名建築工人,母親是一名裁縫。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出生不久就隨父母一起遷往現任美國總統布什的家鄉得克薩斯州的米德蘭。弗蘭克斯在米德蘭長大,因此可以說是布什的同鄉。弗蘭克斯從小酷愛體育運動,就讀高中期間就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一名出色前鋒。他打球的時候非常從容鎮定,從不發脾氣。在大學二年級時,弗蘭克斯中斷了學業,考入西爾堡的軍官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其軍旅生涯。
弗蘭克斯在西爾堡軍校畢業後,作為一名炮兵少尉參加了越南戰爭,在戰場上3次負傷,其中一次被子彈擊中了大腿。為此,他獲得3枚專門授予作戰中負傷軍人的“紫心”勳章和4枚“銅星”勳章。1968年,弗蘭克斯從越南回國,擔任炮兵訓練基地加農炮連連長。1969年被國防部選中,送入得克薩斯州大學進行深造,兩年後獲商業管理學士學位。1973年被派往西德服役,擔任駐德美軍第1榴彈炮中隊的中隊長。此後,他曾到美國武裝力量參謀學院進修,結業後於1976年進入五角大樓工作,成為國防部的軍事巡查員。此後,又進入總參謀部辦公室任職,從此平步青雲。1987年,被提升為第1機械化師的炮兵部隊指揮官兼參謀長。海灣戰爭期間,他擔任機械化步兵第1師副師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軍駐韓國的第2步兵師任師長。1997年5月至2000年6月任美軍第3軍軍長。2000年,被任命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並晉升為四星上將。美國中央司令部組建於1983年,總部設於佛羅裏達州坦帕的麥克迪爾空軍基地,負責指揮美國在中東以及北非地區涵蓋25個國家的軍事行動。擔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後,弗蘭克斯的辦公室搬到了佛羅裏達州坦帕的麥克迪爾空軍基地,直接領導中央司令部指揮所來自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900多名工作人員開展工作。曾有一位軍官這樣描述弗蘭克斯所麵臨的一切:“很多沙,很多雪,還有很多問題。”弗蘭克斯在任期內,曾負責指揮過美軍在阿富汗的作戰任務、在非洲之角和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
軍齡30多年的弗蘭克斯,作為獨當一麵、權重位威的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卻是個不太張揚、為人沉穩而動作迅速的職業軍人。他平常深居簡出,從不讓攝影記者走進辦公室拍照。即使是在佛羅裏達州坦帕司令部裏,這位司令仍讓為數眾多的手下感到神秘莫測。對於作戰,他極端負責,力求精益求精。他常說:“與敵軍的第一次接觸前,任何計劃都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他還經常引用中國《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除軍事問題外,弗蘭克斯還肩負著外交家的使命。在作戰中,他常常要為軍事基地和領空的使用權,與一些國家進行討價還價。2001年,弗蘭克斯任美軍阿富汗戰區總指揮,指揮美軍在阿富汗實施“持久和平”軍事行動,擊潰塔利班武裝,重創基地組織。2003年3月,指揮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僅用21天就攻占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2003年7%月正式退休。
弗蘭克斯善於把傳統作戰方式與高精尖技術結合起來使用,這個老牌炮兵並不排斥新興的高科技武器,但他始終堅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隻有贏得陣地才能獲勝。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21世紀初繼阿富汗戰爭之後進行的第二場戰爭,也是美國將“先發製人”戰略用於實踐的第一場戰爭。美軍以其占絕對優勢的高度信息化軍隊,對伊拉克殘弱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軍隊進行了一場速決戰。期間,美軍運用多種新型武器裝備起來的新型軍隊,實踐創新性的作戰思想與戰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勝利,因而伊拉克戰爭被譽為“一場完全打破常識的戰爭”。指揮這場戰爭的美軍前線指揮員,正是弗蘭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