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強淩弱的科索沃空中作戰
〔人物剖析〕
威斯利·K·克拉克,美軍著名的高級將領,四星上將。1944年12月23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在他年僅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不久他隨家人搬到阿肯色州小石城,並在那裏長大。
克拉克是一個從越戰中崛起的人。在越南戰爭達到高潮期間,他作為羅茲獎學金獲得者正在英國牛津大學讀書。克拉克對美國的政策一貫持支持立場,其中包括越戰政策。在美軍還沒有召他入伍之前,他就毅然離開牛津,投身到越戰當中。在越南戰場上,他的英勇善戰使他贏得了美軍的最高榮譽之一———銀星獎章。在尼克鬆總統當政期間,他被調到戒備森嚴的白宮擔任副官。在“水門事件”後,首位擔任北約盟軍司令的美國軍人亞曆山大·黑格組建了一個為美國培訓未來軍事領導人的學校,克拉克曾在該校受訓。在越戰之後,他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不過,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官和組織者,他的聲望仍在不斷升高。從那以後,克拉克迅速躋身美國高級軍官的行列。他於1994年4月擔任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戰略、計劃和政策主任,1995年在結束波黑戰爭的代頓和平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代頓協議後,1996年4月,克拉克成為駐巴拿馬的美軍司令。1997年3月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兼美國駐歐洲部隊總司令。
科索沃空中作戰
發生時間:1999年3月24日~ 6月10日
交戰雙方:北約軍隊與南聯盟軍隊
交戰地點: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交戰原因:美國為了獨霸全球,利用北約這個地區組織對南斯拉夫聯盟而進行的一場非正義、反人道的戰爭。其直接導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
戰例點評: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充分發揮衛星的製天權功能和優勢,自始至終掌握著空天製信息權。戰爭期間,北約運用的各種衛星超過50餘顆。這些衛星分別擔當電子偵察、定位導航、通信支援和氣象服務,為北約海空軍的軍事打擊提供實時的精確目標數據。北約在空襲中還使用了各類性能先進的預警飛機和專用電子戰飛機,分別對南軍的預警、火控雷達和指揮控製係統實施“致盲”、“致聾”。通過軟硬兼施的電子攻擊,北約始終掌握著作戰地區的製信息權,使南聯盟的軍隊處於被動挨打、無力還手的境地。
隨著科索沃危機的加深,克拉克成為華盛頓在波黑問題上的主要軍事顧問,被數次派往貝爾格萊德與米洛舍維奇進行談判。當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後,克拉克作為北約盟軍司令指揮了這場以遠程精確製導武器為主的非接觸式戰爭。
科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人口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在鐵托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但這個地區始終存在著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鐵托逝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在阿爾巴尼亞的支持下逐步興起。在這一背景下,阿塞兩族的矛盾日益尖銳。1989年,時任塞爾維亞共產黨領導人的米洛舍維奇,為了壓製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更激發了阿族的對抗情緒,阿族與塞族的衝突趨向激烈,塞爾維亞當局對阿族的鎮壓也隨之升級。進入90年代,南斯拉夫聯邦解散後,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進一步高漲,阿族激進分子於1996年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運用暴力手段實現其政治目的。為鎮壓阿族人的分離運動,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至此科索沃的戰火越燃越旺。1997年以後不斷發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科索沃危機的發展,使代頓協議後力圖控製巴爾幹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他們不能容忍南聯盟的行為幹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他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拔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係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因此,從1998年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北約與南聯盟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