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
發生時間:2003年3月20日~ 5月1日
交戰雙方:美英聯軍與伊拉克軍隊
交戰地點:伊拉克
交戰原因:美英等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麵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
戰例點評:美英聯軍在軍事打擊的同時,也強調實施政治、外交、經濟、媒體各條戰線緊密配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全方位對伊拉克實施封殺。從軍事行動看,美英聯軍廣泛地運用了特種戰、空降戰、心理戰等多種戰法手段。注重內外結合,由中央情報局和美英特種部隊組成的數千人的特種部隊,進行滲透作戰,發揮小兵種打大仗的作用,特別是在指示“斬首”目標、破壞伊軍防禦體係、控製石油油井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注重攻城與攻心結合,采用了邊轟炸、邊向老百姓發放糧食等措施。注重空地結合,采用武裝直升機開道,攻城拔點、奪控要地,掩護和保障地麵軍隊推進的戰法。
2002年初,美軍開始製定對伊作戰計劃。同年9月,美、英開始向海灣地區投送兵力,至2003年3月中旬,在伊周邊部署約30萬軍隊(美軍25萬)、飛機1200餘架(美軍1000架)、坦克1100輛(美軍1000輛)、裝甲戰鬥車200輛、艦船130艘等。弗蘭克斯將美軍兵力成三線部署:第一線,在科威特部署美陸軍第5軍、海軍陸戰隊第1陸戰遠征部隊、第82空降師、英軍第1裝甲師和第7裝甲旅等約17萬人;在卡塔爾(4萬人)、巴林(5500人)、沙特(8500人)、阿曼等國軍事基地部署空中力量;在土耳其部署美軍第4機步師大部開辟北方戰線。第二線,在波斯灣海上部署“星座”號、“林肯”號、“小鷹”號3個航母編隊,美軍2個兩棲戒備大隊、2支兩棲特遣艦隊;在地中海部署“杜魯門”號和“羅斯福”號2支航母編隊。第三線,是部署在以英國費爾福德空軍基地(B-52轟炸機)、印度洋迪爾加西亞基地以及美國本土基地為主的戰略轟炸部隊、後續作戰部隊、戰鬥支援和戰鬥勤務支援部隊等,形成外線部署。以中央司令部前指為核心建立聯合作戰指揮機構,下設特種作戰、海軍、陸軍、空軍司令部,以弗蘭克斯為前線總指揮。
伊軍戰前共有38.9萬部隊,其中陸軍約35萬人、空軍2萬人、防空軍1.7萬人、海軍2000人,配備2000~2600輛坦克、3700輛裝甲車、2400門火炮等。地麵部隊主要圍繞巴格達、巴士拉、基爾庫克、摩蘇爾等大城市展開。其中,在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和北部油田部署8個師,在伊拉克東部兩伊邊境地區部署3個師,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和伊科邊境部署3個師,在阿馬拉部署3個師。共和國衛隊第1軍和第2軍共6個師部署在巴格達南北兩翼地區,特別共和國衛隊4個步兵旅、1個裝甲旅,部署在巴格達市中心地區。然而,伊軍裝備落後,部隊士氣低迷,人員戰鬥素質低下,與美、英聯軍相比處於絕對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