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風暴將軍施瓦茨科普夫(2 / 3)

為了實現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的目的,美國政府立即實施代號為“沙漠盾牌”的行動計劃,任命施瓦茨科普夫為多國部隊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負命來到沙特後,首先動用各種偵察力量和手段,對伊軍的部署和企圖進行了全麵而仔細的偵察。通過偵察,施瓦茨科普夫發現伊軍地麵部隊主力,集中在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判斷伊軍企圖以地麵部隊的數量優勢與聯軍進行地麵決戰。而伊沙邊境的中部地區是伊軍的薄弱之處。據此,施瓦茨科普夫決心發揮聯軍空中力量和遠戰兵器的火力優勢,首先使用遠程火力對伊軍進行癱瘓性打擊,使伊軍基本喪失整體作戰能力,然後再出動地麵部隊打掃戰場。由於聯軍在空、海軍及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可以說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是有絕對把握的。然而,施瓦茨科普夫並沒有因此產生絲毫輕敵的念頭。因為對於這位曾參加過越南戰爭、出兵格林納達的戰場“老兵”來說,他深知戰爭既是力量的對抗,更是智慧的較量。因此,他時時告誡自己,萬萬不可輕敵大意。於是,當他一踏上沙特的土地,便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作戰的組織籌劃工作中。他認為聯軍的作戰目的,一是要把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二是要對伊拉克的戰爭機器作出致命打擊,使其喪失稱霸中東的能力。為此,聯軍必須要對伊拉克的軍事工業、軍事指揮中心、重要軍事設施以及空、海軍進行摧毀性打擊,同時還要盡可能把伊軍主力包圍消滅在科威特及伊南部地區。

為達到此目的,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決心首先以航空兵、導彈武器,對伊戰略、戰役縱深內的要害目標進行重點打擊,同時設法將伊軍主力鉗製在科威特地區。那麼,怎樣才能把伊軍主力鉗製住呢?為此,施瓦茨科普夫頗費了一番心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後終於有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即在“沙漠盾牌”階段,將聯軍主力首先部署在科沙邊境地區,這樣一方麵可以防禦伊軍可能跨過科沙邊境入侵沙特,另一方麵可造成聯軍主力將直攻科威特的態勢,將伊軍主力牽製在科威特地區。此時,他又以第4陸戰遠征旅頻繁在波斯灣的科威特海域進行代號為“迅雷”的兩棲登陸演習,造成聯軍要從海上登陸的假象。結果,這一“詭計”的實施,成功地把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戰區,使伊軍在科沙邊界和科威特城沿岸,修築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設置了大量的地雷、水雷和障礙物,準備抗擊聯軍主力的進攻。

經過兩個多月跨海運輸,首批10萬美軍官兵抵達沙特阿拉伯。但此時與美國籌劃“沙漠盾牌”行動時的預測相比,伊軍實際兵力已高出一倍,裝甲車輛更增加了兩倍。麵對伊軍不斷增加兵力的態勢,施瓦茨科普夫盡管已經急得頭頂冒煙,卻也隻能眼巴巴看著。此時,美國國內一會兒鷹派占上風,一會兒主張經濟製裁的又演主角,加之大選將近,政客們的心思好像集中不到海灣。打還是不打?沙漠中的施瓦茨科普夫心急如焚。而施瓦茨科普夫是出了名的“熊”脾氣,這始於越南戰爭。叢林中,戰事正酣,一個美軍士兵突然中彈倒地,營長施瓦茨科普夫聞訊趕來,一架直升機在天空盤旋。施瓦茨科普夫緊急呼叫駕駛員,請求將傷員帶走,然而對方斷然拒絕,理由是機上坐的是些重要的“大人物”。施瓦茨科普夫看著血流滿麵的部下,又抬頭望望天空,怒不可遏,衝著無線電破口大罵起來,直到另一架直升機趕來為止。消息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於是,這位愛護部下、敢於抗上的“暴風雨諾曼”很快就出了名。“媽的,這樣下去,10萬士兵就會像火雞一樣被沙漠烤熟,你和總統到時候隻能賣烤雞了。”施瓦茨科普夫開始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摔電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