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附錄:世界軍事間諜探秘(1)(1 / 3)

FBI與克格勃合作“間諜之旅”

實際的間諜活動並不像好萊塢電影中所描述的那樣驚險離奇,它可能就發生在你家後院。近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街頭巷尾不時出現一隊隊“間諜之旅”的遊客,他們來到一些並不起眼、看似平常的“景點”,聆聽導遊講述其曆史上曾發生的一些驚心動魄的間諜故事,而更有意思的是,創辦這一旅遊項目的是“冷戰”時期的一對老對手,57歲的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諜報專家戴維·梅傑和66歲的前蘇聯克格勃超級間諜奧列格·卡盧金。這一絕妙的組合給“間諜之旅”更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普通人眼裏,“間諜”是一種充滿神秘、刺激和危險性的職業,因此對其抱有濃重的好奇心。“間諜之旅”的創辦人梅傑和卡盧金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好奇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資源,做起了“間諜”的生意。作為前美國反情報專家的梅傑,在他24年FBI的工作生涯中,辦的最大的一起案子就是在1985年破獲的為前蘇聯工作的美國海軍準尉約翰·沃克的間諜案,而當時負責沃克策反和聯係工作的正是前蘇聯邊防軍勳章(反麵)駐美國大使館克格勃站高級諜報官員卡盧金。

1994年,梅傑從FBI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後,與朋友合夥創辦了一家反間諜訓練公司。由於長期從事間諜工作的緣故,使他總是以一種不同於普通人的眼光看待華盛頓這座城市,認為“它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他曾私下為他的客戶們提供過類似“間諜之旅”的旅遊服務,帶他們去一些他自己過去經常出沒的地方,講解一些發生在那裏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但他後來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將這一服務公開化呢?”

因此,他吸收了現已成為他公司一名高級講師的卡盧金入夥,共同開辦了每月兩次、曆時3個小時、每人55美元的“間諜之旅”。談到他們之間的合作,卡盧金說:“的確,我們過去是對手,各為其主工作。但我們現在卻在為一個共同的事業而奔忙。”

他們目前在華盛頓開發了40多個“景點”,如前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蘇聯間諜奧爾德裏奇·埃姆斯用於傳遞情報的郵箱;俄羅斯駐美大使館附近的柵欄,那是前蘇聯間諜、美國人埃德溫·穆爾拋棄絕密文件的地方等等。對此,梅傑解釋道:“實際的間諜活動並不像好萊塢電影中所描述的那樣驚險離奇,它可能就發生在你家後院。”

目前,他們兩人對這一旅遊項目的前景充滿信心,因為他們對開發新“旅遊景點”以補充旅遊線路一事從不擔心。正像梅傑所說:“當前,間諜戰仍很活躍,如前不久發生的‘漢森間諜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就在我們談話的時候,也許就在某個地方、某個人正在傳遞著情報。”

新式“間諜”趣談

間諜,古來有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軍事出現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高技術間諜和智鬥高技術間諜的故事。

高技術間諜主要有三種:“網間”。通過電腦網絡係統進行間諜活動,有的用網絡獲取情報又發出假情報,有的襲擊敵國的電腦係統破壞其網絡服務器,更有高手能通過網絡“劫持”敵軍事衛星係統。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黑客”參戰發生在科索沃戰爭中;“星間”。

PN-IA無源夜視裝置

偵察衛星作間諜,又稱“太空間諜”。美國和北約的50多顆衛星,在南斯拉夫上空盤旋,拍攝照片,竊聽電話,搜集各種電子信號,幾分鍾後,就能把情報資料送到白宮;“機間”。多種新型偵察機作間諜。戰略偵察機、無人偵察機和微型偵察機等,利用高精度電子偵察與照相偵察設備,不斷截獲敵方政府、軍隊的通信,搜集敵雷達的數據情報,直接為戰機提供目標網絡坐標。

智鬥高技術間諜的故事十分引人入勝。科索沃戰爭中,南斯拉夫軍民運用高科技知識,創新反偵測戰法,與敵人的“星間”和“機間”開展反情報戰,譬如針對北約情報技術中的熱成像係統,把坦克等大量重型武器藏進常綠樹林中。美國的偵察衛星、偵察飛機使用的熱成像儀就不能測到坦克發出的熱成像信號。更令人叫絕的是,在離坦克不太遠的地方點上一盞小油燈,嚴重幹擾熱成像儀的偵測,誤導美軍根據假情報打歪了目標,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既然有了高科技間諜,為什麼還不斷發生美、俄的間諜戰呢?因為要搞到藏在對方“頭腦”或保險櫃裏的絕密情報,還得靠“人間”。

公主不是好間諜

提起間諜,人們總會以為他們個個都是像007那樣身懷絕技、機智無比的神秘人物。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在浩瀚的諜海中,也“湧現”出了一批令人哭笑不得的外行間諜,努爾·艾娜雅特·汗就是其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