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備間諜素質的她竟成了一名間諜
努爾1915年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王公家庭,幼年移居法國,因而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和英語。1940年法國戰敗,努爾隨家人逃到了英國。英國皇家空軍特別行動署看中了她良好的語言素質,便把她招募為特工。從此,努爾·艾娜雅特·汗便開始了她短暫而又可悲的諜報生涯。努爾容易激動,性情暴躁,不諳世故。特別行動署給她下的評語是:“老好人,愛幻想,情緒不穩定,腦筋不太好,不善於保護自己。”各種跡象表明,努爾並不適合從事諜報工作。
考慮到努爾的培訓成績較差,特別行動署起初不同意把她派往法國。但是隨著戰局的發展,英國在法國的秘密電台陸續被破壞,特別行動署急需向前方補充新的無線電發報員,於是他們也就顧不上精挑細選了。1943年6月,努爾被派往巴黎的一個情報小組充當無線電發報員,代號麥德琳。
屢屢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努爾來到巴黎後,由於缺乏情報人員的基本素質,在工作中屢屢犯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
在頭一次執行秘密傳遞情報的任務中,努爾將在英國培訓時教官所教授的技能全都拋在了腦後。她竟然把獲取的德軍駐防圖拿在手中,未采取任何反跟蹤措施便徑直來到指定的接頭地點。更可笑的是,在接頭時,由於過度緊張,她怎麼也想不起接頭的暗號。情急之下,她竟然把地圖展開,向每一個行人試探。努爾的舉動招來了行人奇怪的目光,身旁很快便圍了一群看熱鬧的人。多虧前來接頭的兩位地下抵抗組織成員及時裝做當地精神病療養院的工作人員,以尋找走失病人為名,才使她擺脫了困境。
然而,努爾並沒有從這次行動中吸取教訓。不久,她奉命攜帶發報機到一處郊區旅館向倫敦拍發一份長篇電文。在完成任務離開時,她將密碼本和記有巴黎全體地下抵抗組織人員名單的工作手冊遺在了房間裏。幸運隱藏於棒球帽內的攝錄機之神再一次降臨到努爾頭上:旅館的老板是一個法蘭西民族主義者,他沒有向蓋世太保告發努爾,而是從工作手冊上找到她的電話號碼,及時通知她領走名冊。當努爾的法國同事知道這件事後,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他們實在不敢相信,這就是倫敦派來的“專業人員”!
這一次,她不像以前那麼走運了兩個多月以後,努爾決定將發報地點轉移到市區靠近福奇街的一套公寓。她自以為地處鬧市,正符合“大隱隱於市”的古訓,但她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經過“周密思考”才選中的新發報地點竟然與蓋世太保的秘密總部隻有一街之隔!
努爾每次發報的時間都固定在深夜11時至淩晨2時。由於她選擇的房間隔音性極差,而她敲擊發報機按鍵的手法又極重,因而經常吵得周圍鄰居難以入睡。沒過幾天,她就成為這條街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了。這一次,努爾就沒有以前那麼走運了:鄰居中有一個叫蕾妮的女人,是個法奸。她為了幾千法郎的獎賞,把努爾出賣給了蓋世太保。德國秘密警察搜查努爾的房間時,從壁櫥裏搜出了一個筆記本。令蓋世太保吃驚的是,筆記本上居然整整齊齊地記錄著努爾每一次收發的電文。對此惟一的解釋是:這個可憐的女人誤解了上級的指示---特別行動署讓她謹慎處理電文,原意是要求她及時銷毀文稿,而她卻理解為將電文存檔。
盡管從業務上講,努爾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行,但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卻展現了一名“職業”地下工作者應有的風采:這位從小嬌生慣養的印度公主麵對死亡,表現出了無比的勇氣和堅強的意誌,她雖然飽受各種嚴刑拷打的折磨,但直到生命終止,也沒向敵人吐露半點真情。她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贏得了人們的敬佩。二戰結束後,英國政府為了表彰努爾這位外行間諜的堅貞不屈,特追授她喬治勳章和帝國勳章。
皮鞋裏的秘密
1969年3月的一天早晨。美國駐羅馬尼亞武官莫爾和往常一樣,在用特製的收訊機調試波段,進行偵聽工作。他慢慢地旋轉著調節波段的旋鈕,一陣刺耳的雜音過後,突然,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從收訊機裏徐徐傳出,他清晰地聽到大使館裏的高級外交官正和同事討論工作,內容涉及本國的軍事外交機密。莫爾大驚失色,猛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是竊聽器!”他的腦海裏立即閃過這一念頭。外交官的聲音怎麼會出現在收訊機裏呢?莫爾不敢怠慢,迅速拿起一張公文紙,在上麵“沙沙沙”地寫了一句話,來到外交官的隱蔽的葉片刀辦公室,連門也顧不上敲就闖了進去。外交官對他的莽撞表示不滿,皺了皺眉頭正欲訓斥,卻見莫爾飛快地遞給他一張紙條。外交官強壓火氣,迅速掃了一眼,隻見上麵潦草地寫著:“請你說著話走出辦公室,但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因為你的聲音正在被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