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間諜技術(4)(1 / 3)

毒藥

以毒藥進行暗殺,古已有之。《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隋時,大將長孫晟與突厥作戰,長孫晟說:“突厥飲泉,易可行毒。”便派間諜“取諸藥毒水上流”。清代朱逢甲《間書》記載了宋代名將劉皔在順昌之戰中,采用多種用間手段,迷惑誘騙金兀術上當受騙,並“遣人毒潁上流及草中,戒軍士雖渴死,毋得飲於河者。飲,夷三族……時天大暑,敵遠來疲……人馬饑渴,食水草者輒病”。

宋真宗時,大將曹克明任邊遠地區巡檢。“蠻酋來獻藥一器,曰:‘此藥凡中箭者傅之,創立愈!’克明曰:‘何以驗之?’曰:‘請試雞犬。’克明曰:‘當以試人。’即取箭刺酋股,而傅以藥,酋立死。”精明的曹克明由此而躲過了一次毒藥暗殺。

明代兵書《城守籌略》及《兵機類纂》均有“毒水毒酒”、“毒酒斃賊”的記載。《武經總要》卷六專門設有“防毒”論述,規定“軍行近敵地,則大將先出號令,使軍士防毒”……凡敵人遣飲饌者,受之不得輒食。民間沽買酒、肉脯、醢、麩、豆之類,亦須審試,方可食之“。明代何守法《投筆膚談·物略第十一》也有防毒方法:“金杯注酒,遇鴆(毒酒)則焰生。銀箸嚐食,遇毒則色變。”

密寫

為了不使情報顯露絲毫痕跡,又能夠順利地傳遞到目的地,於是古代間諜史上又出現了“密寫”技術。即用明礬水或米湯書寫情報,待明礬水幹後,紙上不留任何痕跡。其作用主要有二:一來可保密,二來可保護傳遞情報的間諜不暴露身份。

南宋時,秘書省正字曹輔受樞密院之命,身帶用明礬書寫的情報,秘密前往興仁,將情報交給宋將曹楙。曹楙將此空白紙浸入水中,即顯出情報字跡。

1216年,強悍的蒙古兵圍攻太原城,太原宣撫使烏古論禮也用明礬水寫緊急求援情報,派間諜急送京師告急。

清代著名的“礬書案”,更是運用這一手段的典型間諜案件。1675年,康熙立第二子胤礽為皇太子。但是胤礽卻大肆擴張勢力,甚至與康熙分庭抗禮。康熙深恐被大搞間諜暗探活動的皇太子“今日被鴆,明日遇害”的陰謀手段殺害,以胤礽“鳩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之罪名,廢掉了胤礽皇太子位,並將其禁錮起來。

1715年春,準噶爾策旺阿拉布坦侵擾哈密。康熙發兵前往征討。胤礽得知這一情報後,想利用這一機會擺脫軟禁。胤礽將常為胤礽福晉治病的一名叫賀孟的醫生用重金買通,使之成為其向外傳遞情報的間諜。胤礽用明礬水書寫一封密信,派賀孟潛出宮去交給正紅旗滿州都統公普奇,密令其到康熙處為自己求情,並保舉他為討伐阿拉布坦的大將軍,這樣便可以借機恢複皇太子的地位。但是,這一秘密被輔國公阿布蘭偵知,立即向康熙告發,致使胤礽恢複皇儲地位的陰謀徹底破滅。

化裝

唐代李筌《神機製敵太白陰經·戰具類》記載:“選一人勇捷,語言服飾與敵同者,竊號逐便,懷火偷入營中,焚其積聚。火發,乘亂而出。”南宋時,二十歲的嶽飛應募為“勇敢士”,曾“易金兵服”,潛入金營,撞上巡邏兵,便以嫻熟的女真話答腔應付。憑借化裝,嶽飛在壁壘森嚴的金營中如入無人之境,搜集了大量軍事情報,受到了上司的褒獎。

南宋陳規《守城錄》卷三說:“賊至黃州,皆剃頭辮發,作金人裝束。是夜……攻圍黃州城及肆掠黃陂縣。”這是賊兵利用人們恐慌金兵的心理,化裝成金兵以震懾南宋軍民。

唐代《李靖兵法·將務兵謀》記載了另一種形式的間諜化裝:“潛曆山原,密其聲,晦其跡,或刻為獸足而印履於中途,或上托微禽而幽伏於叢林,然後傾耳以遙聽,竦目而深視。”這是在鞋底刻上野獸的足形,或把頭部偽裝成禽鳥,將自己隱匿起來的化裝。將不得已暴露的部分(如足跡、頭部)化裝成獸足跡和禽鳥首,以此迷惑敵人,借以靠近敵人竊取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