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時,曾破廣西大藤峽鄉兵的韓雍,在用間與反間方麵有豐富的經驗。他在提督兩廣軍務時,探知有人欲遣間諜暗殺他。於是他“防患甚嚴,心腹一二人外,絕不許登階”。但是韓雍知道,光靠消極防備是很難阻止暗殺行動的。於是他對心懷可疑的人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化裝心理戰”:他“內藏磁石,以鐵屑塗毛發間,每出坐蓋下,須鬢翕張不已。貌既魁岸,複睹茲異,驚為神明焉。”韓雍利用磁石和鐵屑的化裝,使其成為一個“魁岸”的可怕人物,有效地震懾住敵方,瓦解了暗殺間諜的行刺意誌。
偽造
唐時,湖州佐史江琛對刺史裴光書陰懷私怨,為了陷害除掉裴光書,江琛派間諜暗中竊取了裴光書的一些私人信件。江琛“割取其書,合成文理,詐為與徐敬業反書”。這是采取割書拚湊成文的技術手段,誣陷裴光書與徐敬業暗中串通,陰謀叛亂。武則天得知後命令禦史予以調查,禦史“往推之”,認為“書是光(裴光書)書,語非光語”。但是,“前後三使並不能決”。武則天又“令張楚金劾之”。張楚金也與禦史的看法一致,但是卻無法說明為什麼字是裴光書的字,但是話卻不是裴光書的話。一天,張楚金見限命破案期限日近,又難以交差,滿腹憂患,“仰臥西窗”。他望著日光穿透了西窗上窗紙的餘影,突然受到了啟發,“因取反書向日視之,其書乃是補葺而成。因喚州官俱集,索一甕水,令琛取書投水中,字字解散。琛叩頭伏罪”。
江琛“割取其字”的偽造技術極為高明,居然毫無破綻,天衣無縫。但文獻記載疏於詳述,不得知其具體製作過程了。
清代朱逢甲《間書》記述了明代李充嗣偽造朝廷間諜火牌一事:“十五年(1520),賊兵(朱宸濠)陷九江。公(李充嗣)自將屯采石以塞上遊之路。九檄皖城,銳(楊銳,皖城指揮使)相機應敵,發無不捷。節發間諜火牌雲:‘為緊急軍情事,該欽差太監總兵等官統領邊官軍十萬餘……克期進攻江西叛賊。今將火牌飛報前路官司,一體同心防守,預備糧草,聽候應用’。宸濠舟至李陽河,遇火牌,覽之驚駭。”
朱逢甲評論此事說:“以火牌反問,猶之以書者,此正善於變化者。”
南北朝時有偽造“符信”的間諜案例。高歡“計圖爾朱兆,陰收眾心。乃詐為兆(爾朱兆)書,將以六鎮人配契胡為部曲,眾遂愁怨。又偽並州符,征兵討步落稽。”高歡利用偽造書信惑眾,又偽造符信奪兵權,終於使其陰謀得逞。南宋時,充當金人大間諜的秦檜,為了搞亂南宋經濟和謀取暴利,曾偽造“鑄錢”。讓假錢在市場上流通,使京都市場“物價大昂”,造成經濟上的極大混亂,從而加速了南宋政權的滅亡。
拆封
古代情報的傳遞方式主要是信件,但是,信件又很容易被人拆封,從而使情報泄密。因此早在戰國時,就有了“封泥”。“封泥”是在簡書用繩捆紮好的繩結處貼上封泥,並蓋上璽印,以防被人暗中私拆。出現紙張後,又有了“鈐印”。伊朗史學家拉施特在《史集》一書中記載了元代的情報信件保密法:“若軍情極其緊急,便書信,然後密封起來再傳遞……在信封上注明從某處至某處,君主給予每個邊將以黑色鈐印,以便邊將將其蓋在信封上以防泄密。”
由於“封泥”和“鈐印”,給企圖私拆情報信件的間諜帶來了困難,於是他們也相應發明了“秘密拆封術”,即采用火烘烤、蒸氣熏等方法。譬如明代閣臣嶽正“以草詔得罪”,降“廣東欽州同知”。但是尚書陳汝言對嶽正怨恨極深,便派遣私人間諜將嶽正“逮係詔獄,拷掠備至……手梏急,氣奔欲死”。由於嶽正犯的是“詔獄案”,便在致人死地的緊手梏上貼上了封印紙,任何人不得揭開。有一個叫楊四的人見嶽正奄奄一息,如果不解鬆手梏,嶽正必死無疑。於是他用酒灌醉了陳汝言的間諜,想解鬆嶽正的手梏。但是他一見手梏上有封印紙,便無奈地說:“梏有封印,奈何?”嶽正說:“可燒鏊(烙餅器,鐵製、平圓,也叫”鏊盤“)令熱,以酒噴封紙,就炙之,紙得燥,自然昂起。”這是用一定溫度的平鐵器,去烘噴有細微水珠的封紙,待封紙幹了,就拆封了。楊四用此法果然揭開了封印,“挎其中”(即把手梏的洞挖大)後,“複釘而封之”。陳汝言的間諜酒醒後“覺有異”,但不敢擅自揭開封印,另外換上緊手梏,隻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