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間諜技術(3)(1 / 3)

隱語

秘語也叫“隱語”、“謬語”或“廋辭”,即不把本意直接說出而借別的詞語來暗示。《武經總要後集》卷四說:“軍政急難,不可使眾知,因假物另隱語諭之。”《左傳·宜公十二年》記載:“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以秘語來傳遞間諜情報的事例,我國由來已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有專論秘語的“諧隱篇”。文中記載:“漢世隱書十有八篇,歆(劉歆)固編文,錄之歌末。昔楚莊(王)、齊威(王),性好隱語。至東方曼倩(東方朔),尤巧辭述。但謬辭詆戲,無益規補。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早在春秋時,《左傳·宣公十二年》便記載道:“叔展曰:‘有麥曲乎?’曰:‘無。’‘有山鞠窮乎?’曰:‘無。’‘河魚服疾,奈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繶,哭,井則已。’”這段秘語究竟為何意,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史學家楊伯峻先生認為:“當時兩軍敵對,自不便正言,故為隱語以喻之。”可見此為傳遞機密的秘語。《左傳·哀公十三年》又有記載:“吳申叔乞糧於公孫有山氏,曰:‘佩玉紫兮,餘無所係之!旨酒一盛兮,餘與褐之父睨之!’對曰:‘梁則無矣,粗則有之。若登首山呼曰,庚癸乎,則諾。’”晉代杜預注:“軍中不得出糧,故為私隱。‘庚’,西方,主穀;‘癸’,北方,主水。”據《列女仁智傳·魯臧孫母》記載: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出使齊國窺察軍情時被拘禁。他暗中探知齊國正準備秘密興兵偷襲魯國。於是他將此情報用秘語寫了一封信給家中老母,信中說:“斂小器,投諸台。食獵犬,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魚,冠纓不足帶有餘。”全如一封思念親人的家信。臧文仲之母接信後便“破譯”了此信中的情報,她泣道:“吾子拘有木治矣(被刑械係囚)!‘斂小器,投諸台’者,言取郭外萌(城外百姓)內(納)之於城中也。‘食獵犬,組羊裘’者,言趣(促)饗戰鬥之士而繕甲兵也。‘琴之合,甚思之’者,言思妻也。‘臧我羊,羊有母’者,告妻善養母也。‘食我以同魚’,‘同’者,其文錯(紋理交錯),‘錯’者所以治鋸,‘鋸’者所以治木也,有木治係子於獄矣。‘冠纓不足帶有餘’者,頭亂不得梳,饑不得食也,故知吾子拘而有木治矣。”

自魏晉出現反切法後,立即被運用於秘語之中。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在《反切語八種》中說:“中國古代最有係統,在音韻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語。”《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蔑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名曰石子岡,葬者依焉。鉤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鉤絡帶。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蔑束其腰,投之於此岡。”“成子閣”是“石子岡”的反切音,“成閣”相切為“石”;“閣成”相切為“岡”。此為古代反切秘語之先聲。後世的一些切口語,多有“武備”類,由此傳遞軍事情報。

也有用諧音來傳遞情報的。譬如南宋時,原為宋朝舊臣的施宜生作為金國的特派使節,前往南宋都城臨安。金人怕其向南宋泄露金兵即將大舉進襲的情報,派了八名侍從間諜緊隨在施宜生左右,予以嚴密監視。施宜生一次乘侍從間諜稍離片刻之機,對南宋吏部尚書張濤說:“今天北風(暗指北方的金國)刮得很厲害呀!”然後他又拿起案上的一支毛筆自言自語道:“筆來,筆來(筆與畢同意,即金兵即將傾巢而來)。”張濤心領神會,立即將情報上奏朝廷。可惜施宜生在以秘語傳遞情報時,被金國的副使節聽到,回到金國後,立即被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