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陰書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符”的釋義是:“符,信也……分而相合。”《孫子兵法·九地篇》已指出“夷關折符”,曹操與杜牧分別注道:“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夷關折符者,不令國人出入。蓋恐敵人有間使潛來,或藏形隱跡,由危曆險,或竊符盜信,假托姓名,而來窺我也。”陰符是刻畫有特殊符號或製成不規則牙狀邊緣的信物憑證,其作用為傳遞情報,調兵遣將。《六韜·陰符第二十四》有專章論述古代陰符的密碼:“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聞者、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泄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這種由主將事先暗自規定尺寸長短的陰符,其所代表的“言語”就是一種情報密碼。陰符有銅製、玉製、木製、竹製等。陰符也可以作為一種臨時的特殊通行證。《墨子·號令第七十》中說:“有分守者,大將必與為信符。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信符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將。”一般銅符是為傳遞情報調動部隊之用;木、竹符為特使“出入征險”通行之用。譬如戰國信陵君派女間諜如姬竊取魏王銅符,然後“矯魏王令代晉鄙”,奪兵權而救趙國。楚懷王發給鄂君竹符,遣其巡曆長江沿岸。
陰書是比陰符更進一步的情報傳遞密碼。《六韜·陰書第二十五》也有專章論述:“武王問太公曰:其事煩多,符不能明,相去遼遠,言語不通;為之奈何?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主以書遣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相知情也。此謂陰書。敵總聖智,莫之能識。”所謂“一合而再離”,即將一份完整的情報截成三份,分寫在三枚竹簡上;所謂“三發而一知”,即派三個人分別持此三枚竹簡,分別出發,到達目的地後,再將三枚竹簡合而為一,便能讀通其意義了。這樣,送情報的人互不得知傳送情報的內容,即使有一人或二人被敵方捕獲,也不會泄密。
後世出現文字橫寫格式後,又采用豎截的方式予以保密。譬如明代有一份情報為:“今昧方之陣中,糧食當絕,早與諸將相議,急需運送,此事必勿急攻。”按“一合而再離”這份情報被截為三份:
今昧方之陳中糧
食當絕早與諸將
相議急需運送此
事必勿急攻
分持之人均莫知其意。但將三者左右拚合,再橫讀,就現出原文了。
陰書較之陰符,其所包含的意義容量要大得多,也詳細得多。但是其保密的程度還是不高,即使沒有獲得三份截文,也能從中窺探揣摩出一些蛛絲馬跡來。如從上述陰書的第一、三份中可推測出與:糧食“有關;從第二份中又可猜出”急需“什麼物資,因此陰書在實際中使用的並不多,文獻史書中保留下來的記載也很少。
暗號
以暗號互通信息或傳遞情報,古已有之。記之較詳的是明代無名氏兵書《草廬經略·軍號》:“軍營有夜號也,恃以防奸也。或以物,或以字……暮夜往來邏軍,必低聲詢問,不知號者,必奸細也。號須記載,以便稽查,毋得重複,亦勿有心,恐有心則為人所覺,而重複則雷同,尤使敵易測也。營外巡視,伏路之軍,亦別有號,盤詰外奸,使無所容。先發外號,遣之使出,始發內號,勿令預聞,恐敵擒獲因而泄露也。”
三國曹操以“雞肋”為暗號,意為退兵;南北朝奚達武“覘高歡軍,武從三騎,皆效歡軍將士服,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曆營,具知敵之情狀而返”;唐代李光弼派間諜“自地道入,得軍號”;宋代韓世忠“穿賊營,候者呼問,世忠先得軍號,隨聲應之”等案例,都講的暗號互通信息的作用。這一用法一直沿襲下來。譬如明末兵書《車營叩答合編·第五十九答》就記載了防止敵方間諜化裝混入己方軍營而規定的種種識別信號。
至於傳遞情報的暗號,最詳盡的莫過於清代的“茶陣”、“路符”和“體態語”。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藏有從中國掠奪去的這方麵的詳細史料文獻。譬如表示“求救”的暗號為:將一隻茶碗注滿茶水。回答時,如能救者則飲盡半碗茶,如不能救,則棄灑碗中之茶再另倒茶而飲。又如將四隻茶盅並排一字形放置,表示將赴危險之境,如飲了第一杯則意為“去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