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首歌是:
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用這首歌的三十六個字作為不同韻母的代表字(注意:其中的金與賓、梅與杯、遮與奇的韻母相同,實際上隻有三十三個不同韻母的代表字)。
然後將十五個聲母代表字和三十六個韻母代表字按次編上號碼,再將當時字音的八個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這就形成了傳遞情報的反切密碼,可以用此注出任何字的讀音。戚繼光由此還編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來作為教材,進行專門訓練。
譬如要傳遞“已潛入”這一情報,根據歌詞,“已”的聲母與“鶯”同,編碼為“十一”;韻母與“西”同,編碼為“二十五”;聲調是上聲,編碼是“三”,“已”字的反切密碼就是:11·25·3。用書寫數字或用拍掌次數即可知道。
同樣,“潛”的聲母與“求”同,編碼是“三”;韻母與“天”同,編碼是“三十一”;聲調是陽平,編碼是“二”。又如“入”的聲母與“日”同,編碼是“九”;韻母與“孤”同,編碼是“十四”,聲調是入聲,編碼是“四”。這樣,“已潛入”的反切密碼就是11·25·3---3·31·2---9·14·4。這種反切密碼與現代的電訊密碼基本一致。如果再使用方言進行編碼,則根本就無法對其進行破譯。
明碼加密
清末時,電報技術輸入中國。1871年由上海大北水線電報公司,選用了六千八百九十七個漢字,代以四碼數字,編成中國最早的電報明碼本。但是為了保密,又設計了將明碼本加密的方法,形成了較複雜的密碼。這一密碼被清末軍事及商業情報機構使用,傳遞發送了眾多方麵的間諜情報。明碼加密的具體方法是:譬如“布”這個字的電報電碼為1530,加密和減密的鑰匙均為9853。先用明碼的四個數字分別與加密鑰匙的四個數字相加:1加9為“10”,凡“10”都作“0”;5加8為“13”,須隱去“10”,隻作“3”;3加5為“8”;0(看作“10”)加3為“13”,須隱去“10”,隻作3。那麼“布”的明碼1530就成了密碼0383。接收到這四個密碼後,再以此減去解密鑰匙的四個數字,即:0(看作“10”)減9為“1”;3(看作前已隱去的“10”再加上3為13)減8為“5”;8減5為“3”;3減3為“0”,解密後的數字為1530,又回到明碼上去了。
代號
代號是為了對間諜真實姓名、間諜機構、行動方案及有關情報進行保密而規定的代稱。在中國古代間諜史上,很早就采用這一技術手段了。南宋華嶽《翠微北征錄·利害》記載道:“彼有懼其遞角(傳遞情報用的符節)之泄露也……有以色為遞者,謂以五色而辨其所申之意。以藍青而書號者,係乞何人,係在何軍。以赤朱而書號者,係乞何物,係在何處。彼有以字代遞者,甲乙丙丁之十幹,即以為一二三四數目之代用,子醜寅卯之十二支,即以遠近裏數、殿潤升池江鄂駐紮之代稱……以至於水陸山險皆有別名,左右前後皆有異號。”
這裏講的主要是以代號傳遞有關情報。其采用的方法非常巧妙,或以五色為代號;或以天幹地支為代號,其保密性很高,並且避免重複,有多種變化。將部隊駐紮地及有關水陸山險及左右前後的營地都編上代號,有利於間諜傳遞情報。相反,如果將敵方的營地和地段也編上代號,則能更簡便更保密地進行間諜活動。明代時,為間諜製定代號的記載也屢見不鮮。譬如《流寇誌》卷二曾記載道:明末,明王朝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瘋狂鎮壓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運動,他們一方麵派出大批軍隊進行殘酷圍剿,一方麵在各城鎮大肆搜捕農民起義軍派出的間諜。當時,明軍曾在長天捕獲了三名起義軍間諜,他們都有間諜代號,分別叫“烏風鬼”、“黑旋風”和“鬼見愁”。可見當時的間諜代號類似於綽號。從時代和命名上看,其與《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將的綽號有關,如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衝、鼓上蚤時遷等,這種以綽號為間諜代號的命名法,在清代也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