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間諜技術(2)(2 / 3)

“路符”也是一種秘密暗號。譬如在某人必經途中,在泥土上畫一個大圓圈,表示前麵有人接頭;畫一條蛇,表示執行任務時有人協助;畫五個並排三角形,表示將進行刺殺行動。

“體態語”有多種多樣,有手勢語、身勢語、情態語等。譬如遇有緊急情況,則舉扇過頭,輕搖三下,表示招人參加戰事;又如把右手拇指握在其餘四指之外,放在頭上,則表示“處境危險,緊急求助”的含意。

此外,還有一種以物品讀音的諧聲來作為一種情報暗號。譬如北宋種世衡派間諜法崧前往西夏進行反間,“遣法崧以棗及畫龜為書置蠟丸中,遺旺榮,喻以‘早’、‘歸’之意”。“棗”諧“早”音,“龜”諧“歸”音。這一類傳遞情報的暗號需事先約定,但它與陰符一樣,所容納的信息量很小,因此所傳遞的情報內容也就很有限了。

字驗

宋仁宗時詔令天章閣待製曾公亮編撰的《武經總要》卷十五曾詳細記載了這一情報通訊方法。所謂“字驗”,即將各種情報用四十字的一首詩中的一些字來表示。具體要求是:所選的詩不得有重複之字,詩中的每一個字依次表示某一情報。如需報告某一情報,便在詩中規定的某一個字下加上一個符號即可。對方收到後,隻需查對密碼本即可譯出情報內容。譬如《武經總要》記載道:先將軍中聯絡的有關情報編為四十項,即:請弓、請箭、請刀、請甲、請槍旗、請鍋幕、請馬、請衣賜、請糧料、請草料、請牛車、請船、請攻城守具、請添兵、請移營、請進軍、請退軍、請固守、未見賊、見賊訖、賊多、賊少、賊相敵、賊添兵、賊移營、賊進兵、賊退軍、賊固守、圍得賊城、解圍城、被賊圍、賊圍解、戰不勝、戰大勝、戰大捷、將土投降、將士叛、士卒病、都將病、戰小勝。

如果出現了四十項中的某一項或幾項的情況,則書寫一首五言律詩(五字一句,共八句,正好四十個字),按四十項的次序,用一個記號寫在五言律詩的第幾個字下即可。譬如出現了“被賊圍”的情況,按四十項的次序是第三十一項,於是隨意寫一首五言律詩,譬如用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然後在這首詩的第三十一個字“又送王孫去”的“又”字下加個記號,即表示“被賊圍”的情報。

這種情報傳遞的密碼,隻要對譯本不落入敵方,不論是間諜叛變或被敵方捕獲,都無法破譯其內容,是一種使用簡便而又高度保密的情報通訊手段。據《宋史·輿服誌六》記載,“字驗”為符彥卿在《軍律》中所創製。後人李淑又將四十字減省為二十八個字,這樣就需用七言絕句(七字一句,共四句,二十八個字)來相配了。

南宋華嶽《翠微北征錄·利害》也記載了“字驗”的方法,但分稱其為“名遞之法”和“數遞之法”。華嶽說:“彼有懼其遞角(傳遞信號用的符節)之泄漏也,故立為名遞之法。謂如以‘人皆畏炎熱’詩二十字為號,寫‘人’字號者,即知其為乞軍器;寫‘皆’字號者,即知其為乞糧食。主將、中樞各收一本,以為辨對,而文牒之外,全無明文及所乞之事,此名遞之法也。彼有懼其往來文牒之易辨也,故立為數遞之法。謂如以‘湖上新亭好’詩二十字為號,寫‘湖’字號者,即知其為乞軍器一百件之數;寫‘上’字號者,即知其為乞糧食二百石之數。主將、中樞各收一本,以為辨對,而文牒之內全無一字及其所乞之數,此數遞之法也。”

反切密碼

這是明代名將戚繼光所發明創製。它是用古代反切的注音方法來編製密碼。反切注音方法為:用兩個字拚合成另一個字的音。即取反切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的韻母及聲調,切出所需注釋字的字音。譬如要注“諜”這個字音,則用“得斜”兩個字來注音,即取“得”字的聲母“d”;取“斜”

字的韻母“ie”及“斜”宇的聲調,拚切成dié音,就是“諜”的字音。

反切密碼法利用反切的原理編了兩首歌: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用這首歌的前十五個字作為不同聲母的代表字。即柳字代表“1”;邊字代表“b”,以下依次類推(注意:古字的讀音有些與現代漢語讀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