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公子列傳》說:“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人界。”可見都是以烽燧來傳遞報警情報。秦漢時,建立了大量烽火台,“起烽燧,十裏一候。”又叫“亭”、“烽台”、“煙墩”、“墩台”等。近年出土的秦製銅“杜虎符”上有十字:“燔燧之事,雖毋令符,行也。”漢代居延漢簡中有《塞上烽火品約》,品約規定:若敵寇不滿一千人,則燔一積薪,超過一千便燔二積薪,若攻亭障則燔三積薪。隋唐時,又規定:“若賊少,舉二烽;來多,舉三烽;大逼,舉四烽。”
由於烽燧敵我均可見,所以又製定了特別的形式來予以保密。譬如南宋華嶽在《翠微北征錄·反泄》中說:“我秘敵泄,則勝常在我。”“反泄之法有四:一曰號召……二曰旗幟……三曰金鼓……四曰烽燧:謂昔以一燧為遇寇,二燧為索救。今則反以一燧而為索救之號;昔以無煙為無事,有煙則有警;今則反以有煙而為無事之驗,是為反泄。”因為烽燧信號單調顯目,不可能傳遞複雜絕密情報,所以其作用局限於邊境較為簡單的情報通訊傳遞。
利用水漂
即利用流動不息的河水,從上遊向下遊傳送緊急軍事情報。隋大業十一年(615)時,隋煬帝被突厥重重包圍於雁門,形勢極為危急。隋煬帝幾次派人突圍外出去搬救兵,都被突厥捕殺或受阻。於是,隋煬帝“從圍中以木係詔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果然,下遊隋軍得信後,立即發兵救援,擊退了突厥。《隋書》還記載隋將史萬歲平陳時,因“水陸阻絕,信使不通”,無法與主帥楊素取得聯係。史萬歲急中生智,將戰場軍事情報放在竹筒中,浮江而下,終於漂到了楊素的帥營。楊素根據情報及時調遣軍隊開往前線。明代用間大師王守仁在與叛軍朱宸濠作戰時,就製作了數十萬塊“免死牌”,牌上刻寫著隻要叛軍士卒誰持有該牌,便可在戰敗被俘時免予死罪等字樣,然後投入長江上遊,木牌順流漂至明軍久攻不下的安慶朱宸濠軍營中,人人蜂擁爭搶,軍心渙散,逃兵不計其數。王守仁利用水力傳遞瓦解敵軍的“情報”,有力地摧毀了朱宸濠的軍隊。被後人稱之為“水電報”。
利用紙鳶
紙鳶是我國古代情報通訊的獨特發明。早在戰國時,《墨子·魯問》就記載道:“公輸子削竹木為昔隹,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雖然所述誇大,但這種紙鳶的前身在許多古文獻中均有記載,並稱之為“木鳶”或“飛鳶”。據宋人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一記述:“今之風箏,古之紙鳶也。創始於韓淮陰。方是時,陳反於代,高祖自將征之。淮陰與約從中應,作紙鳶以為期,謀敗身戮。”這是最早關於紙鳶用於間諜情報傳遞的記載。
《資治通鑒》卷一六二完整詳細地記載了南北朝梁末年侯景叛亂,梁太子蕭綱用紙鳶傳遞情報的史實:“台城與援軍性命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鳶,係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
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壓勝(一種迷信的說法),射而下之。”這是用紙鳶來傳遞書信情報。唐時,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謀反,率兵圍攻臨洺。臨洺城守將張伾拚死抵抗,唐軍將領馬燧率援軍營救,被田悅軍隊阻隔在城外。張伾為了與馬燧取得聯係,以便內外夾攻田悅,便寫了一封情報書信,拴在紙鳶上。此“風鳶高百餘丈。過悅(田悅)營上。悅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燧(馬燧)營噪,迎之,得書”。馬燧由此得知臨洺城內詳細情況和張伾的作戰行動方案。
1232年,蒙兵與金兵相爭。蒙軍圍攻金代都城南京(今河南開封)。金廷丞相完顏白撒為了從內部瓦解分化蒙軍,便命令部下將策反信綁在紙鳶上,“於城上放紙鳶,鳶書上語,招誘脅從之人,使自拔以歸”。
有時也用箭矢來傳遞情報。《初學記》記載道:“趙氏兵書曰:矢一名信往。”《史記·魯仲連列傳》說:“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三國時,曹操為了離間東吳與關羽,將孫權的密書用箭射入關羽營內和樊城曹操守軍中,成功地實施了離間計。明代呂坤的《救命書》卷下說:“用善諜之卒,能知賊魁所用腹心主謀及左右才能之人,訪獲字跡,摹為降書,令善射者拴貼箭上,相約會合之意,射入城中。亦可令上下猜疑,自相殺害。”
密碼
間諜情報運用密碼進行傳遞通訊的方法有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