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又設立了“健步”、“急腳子”和“快行子”的郵卒,但他們更多地是傳遞軍事情報。為了使其製度化,魏文帝曹丕還製定了《郵驛令》這一我國最早的郵驛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插羽”,即緊急公文或絕密情報必須插上羽毛,日夜不停地傳遞,頗類似於後世的雞毛信。
三國時,曹操派蔣幹為間去吳軍大營中勸降周瑜和刺探軍情時,就是利用東吳獨有的“水驛”,前往周瑜軍營的。
宋時,郵驛日益軍事化。由“急腳遞”、“馬遞”、“步遞”等“鋪兵”擔任。宋太祖還下詔令“詔諸道郵傳以軍卒遞”,又建立了“斥堠鋪”和“擺鋪”。以兵代民通信,完全是為了軍事保密的需要。所以為了防止“鋪兵”逃跑泄密,就在其背、胸、麵、臂上,刺上青字,以此加以控製。南宋華嶽《翠微北征錄·聚探》也記載道:“劄探立鋪,皆所以重采探,專候望……今日聚探,盡革前弊。謂如沿邊十五鋪,每鋪三十人。每屯各有三人。或遇有故,則甲探報甲,乙探報乙。彼此互見而不至於隔越,遠近交通而不至於斷絕。”他又說:“遊奕小探,謂揀募輕捷驍勇馬軍,往來於邊鋪空闕之處,必要探知賊人消息。”
南宋時還製定了相當完備的通信法規,即《金玉新書》。其中規定:涉及邊防軍事情報而盜竊或泄露者,處以斬刑。元代也製定有《站赤條例》,設“鋪馬劄子”為情報傳遞員。明清時,郵驛幾乎完全軍事情報化。譬如朱元璋曾明令規定:“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清時的軍機處常常在情報上寫有“馬上飛遞”字樣,要求快速傳送。密劄製度也是由郵驛來完成的。
利用動物
春秋時始用馬來傳遞情報。南北朝時,用駱駝來送情報,叫做“駝驛”。唐代還設有“明駝使”,大將哥舒翰就常用此向唐玄宗傳送各地藩鎮情報。還有用犬狗的。晉時,陸機就常把書信裝在竹筒裏,綁在一隻叫“黃耳”的駿犬頸上,傳送到幾百裏路之遙的地方去。元代設立的“狗站”,則更是邊境中的專職情報通信站。
最值得一提的是以鴿子來傳遞情報。鴿子是被人類最早使用傳遞情報的動物之一。據《聖經》記載:上古洪水泛濫時,挪亞乘方舟逃生,為了得知洪水是否退落,便派鴿子前往偵察,如洪水已退,便叫鴿子銜一條橄欖枝回來。不久,鴿子銜一枝鮮橄欖枝飛回,挪亞駕方舟前去一看,洪水果然已退。
我國古代最早使用鴿子傳遞消息的記載,見於五代王仁裕所寫的《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唐玄宗時的宰相)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隻以書係鴿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另據唐代文獻記載,當時還有用經過訓練過的燕子和海東青(鶻)來送信等方法。
宋時,鴿子便完全應用到了間諜情報的傳遞上。據《宋史,夏國傳上》記載:“福與懌(福即宋主將任福;懌即宋前鋒桑懌)循好水川西去,未至羊牧隆城五裏,與夏軍遇。懌為先鋒,見道房置數銀泥盒,封襲謹密,中有動躍聲,疑莫敢發。福至發之,乃是哨家鴿百餘,自盒中起,盤飛軍上,於是夏兵四合,大敗宋軍,福等皆戰死。”這是西夏軍隊布下伏兵,用一百多隻軍用信鴿來作為伏兵發起攻擊的情報信號,從而一舉獲勝。明代何守法《投筆膚談·方術第十》稱此為“封鴿代諜”。據周密的《齊東野語》說,南宋時,川陝宣撫使張浚前去視察素以“紀律極嚴”著稱的曲端的軍隊。張浚“按視端軍,端執撾以軍禮見,闃無一人。公異之,謂欲點視。端以所部五軍籍進,公命點其一部。於庭間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隨至,張為愕然。既而欲盡觀,於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戈甲煥燦,旗幟鮮明。”曲端平時以鴿傳送信息練兵,戰時則以鴿傳送情報調兵,可謂運用之嫻熟。
利用烽燧
最早利用烽燧傳遞情報的記載是《史記·周本紀》:“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則舉烽火。”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解釋說:“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火以望火光也。”“皆山上安之,有寇舉之。”《墨子》中已有專門解釋烽燧的論述:“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遣卒候者無過五十人,客至堞,去之,慎無厭逮。”史學家岑仲勉注道:“此言派出斥候及烽火告警法。卒候,今名偵探或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