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美軍地麵部隊發動“夏季攻勢”,美軍空軍開始執行以切斷朝鮮北部交通線為目標的“絞殺戰”計劃,妄圖徹底摧毀誌願軍的後勤供應線。9月開始,美國空軍集中轟炸破壞清川以南、平壤以北的鐵路。在地圖上這一地區的鐵路近似於三角形,因此,這一地區鐵路被稱為“三角鐵路”,總長180公裏,是朝鮮北方的鐵路咽喉。
美軍為完成這一計劃,使出了“看家本領”,將大批最新式的F-86“佩刀”式噴氣戰機送到了朝鮮戰場。中美雙方在朝鮮上空展開了一場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的最高水平的較量。
F-86是由美國著名的北方航空公司研製的美國第一種采用後掠翼的噴氣戰鬥機,綽號“佩刀”,也是美國空軍當時最先進的噴氣戰鬥機。1945年5月開始設計,1947年進行試飛,1948年4月25日,F-86在一次試飛中曾超過音速,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
F-86有多種機型,其中投入朝鮮戰場的就有A、D、E、F4種機型。F-86A是第一種生產型,為單座晝間戰鬥機,1949年5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F-86D為全天候截擊機,除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外,機頭上側加裝了搜索雷達,機身腹部裝有可收放的火箭發射巢,內裝有24枚71毫米火箭彈,該機1951年4月交付部隊使用。F-86E是F-86A的改進型,除采用了全動平尾外,其他與A型相同。
1950年12月底,米格-15出現在朝鮮戰場後,美軍將一個F-86A戰鬥機聯隊調入日本,這是“佩刀”式飛機首次參戰。它的參戰在初期確實曾給誌願軍空軍造成很大損失。而F-86F是F-86家族中性能最好的機型,由E型發展而來,換裝了新型發動機,增裝了低空轟炸係統計算機,翼展增大,可以說代表了美軍戰鬥機的最高水平,被稱之為“不可戰勝的”。直到1950年11月底。美軍為了對付誌願軍的米格-15飛機,才將第一個F-86A戰鬥機聯隊(第4聯隊)送往朝鮮。
但誌願軍裝備的米格-15也不是平凡之輩。它是由蘇聯著名的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蘇聯早在20年代就開始了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研究工作,但進展遠遠落後於英德兩國。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後,蘇聯繳獲了大量有關噴氣發動機的研究資料,由蘇聯衛國戰爭中兩家最負盛名的殲擊機設計集團雅科列夫設計局和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簡稱“米格設計局”)同時展開研製,分別利用德國的噴氣發動機和蘇製飛機的機體,研製出雅克-15和米格-9噴氣式殲擊機。1946年4月24日,兩種飛機同時作了首次試飛,通過了鑒定,開始批量生產,並裝備蘇聯空軍。這是蘇聯的第一批噴氣式飛機。
但由於發動機性能差,推力不足,飛機時速隻有800公裏,無法對付高速度的轟炸機。米格設計局隨即按空軍的要求。開始研製更新型的噴氣式殲擊機,機型定為米格-15。此後不久,英國人的一次“慷慨大方”導致了米格-15的誕生。
蘇聯設法從英國進口了25台先進的“尼恩”和“德文特”離心式噴氣發動機。1947年6月,米格設計局使用一台“德文特”發動機製成了第一架米格-15原型機。蘇聯的克利莫夫發動機中心很快仿製出推力更大的“尼恩”發動機,定名為PД-45,為米格-15的批量生產創造了條件。
1948年底,米格-15開始大量裝備蘇聯空軍,最初集中部署在莫斯科周圍,並迅速成為蘇軍的主力殲擊機,主要用來對付美軍的轟炸機。
米格-15是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機中的“佼佼者”。蘇聯專家吸收了德國技術,完善了後掠翼設計,並應用於米格-15。它采用了半硬殼式結構,為全金屬(鋁合金)機身,機翼為後掠中單翼,尾翼很大,帶後掠角向後傾斜,水平尾翼高高裝在垂尾上,成為米格-15的顯著標誌。武器係統為3門機炮,1門為37毫米口徑的H-37型,2門為23毫米的HC-23KM型,均裝在機頭下部,備彈200發。機載設備有瞄準具、無線電台、無線電羅盤、高度表、信標接收機等。飛機翼展10.08米,機長10.10米,機高3.7米,空重36噸,最大平飛速度每小時1070公裏,飛行高度1.55萬米。
米格-15的飛行性能在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中可以說“出類拔萃”,它的飛行速度、火力、機動性遠遠優於美國的F-80和F-84,隻有美軍的F-86堪與其比。它的37毫米機炮可輕鬆地擊穿F-86的飛機裝甲,雖然在水平盤旋、俯衝加速性和作戰半徑上不如F-86,但由於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眾,在此方麵壓倒了美國的所有同類飛機,使它的垂直機動能力非常優異。所以米格-15和F-86的性能各有千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誌願軍空軍在飛機數量處於絕對劣勢,飛行員缺少作戰經驗的情況下,能夠同世界上的第一空軍強國相抗衡,可以說米格戰鬥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使中國空軍在成立之初,裝備技術水平就達到了世界一流。隨著誌願軍空戰能力的提高,“佩刀”式飛機無疑便成為米格-15的下一個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