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抗美援朝中的空戰寫在異國藍天上的壯歌(2)(3 / 3)

內心有些後怕的王秉璋打電報將這件事向國內報告,請求中央和主席指示,可是中央對此事一直沒有回電。吵架終究不是好事,可是吵得有理,批評也不是,不批評也不是,毛澤東自然領教過蘇聯人的毛子脾氣,他指示,幹脆來個不理不睬,靜觀其變。後來還是斯大林沉不住氣了,他把華西列夫斯基罵了一頓,親自指示有關方麵按米格-9的價錢,全部給米格-15,共372架。

就這樣,誌願軍空軍大規模參戰前,才開始進行改飛米格-15型殲擊機的訓練,有的隻飛行了十幾個小時就投入了戰鬥。

8、誌願軍的空戰戰術

美國空軍在朝鮮戰爭初期,主要活動是轟炸朝、中方麵的地麵目標和支援其地麵軍隊作戰。誌願軍空軍參戰後,雙方才展開了空戰。

開始,美國空軍基本上是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活塞式飛機使用的大編隊的作戰方法,對噴氣式飛機的使用還處於摸索階段。當誌願軍空軍日益壯大,美機不斷遭到嚴重打擊,從而喪失了在鴨綠江和清川江之間的“空中優勢”之後,便將更多的F-86戰鬥截擊機用於空戰,並加緊研究改進空戰戰術。

他們根據噴氣式飛機快速靈活的特點,很快放棄了不利於機動的大編隊作戰,而采取“流動4機”的作戰方法,即用若幹個流動4機小隊,按不同間隔和不同高度梯次配置,進入戰區巡邏。美國空軍還重視采用由兩個16機組成的大縱深、多層次機群,相互支援進行活動。當發現誌願軍空軍的飛機後,各個4機、8機、16機等不同編隊,就一齊奔向目標進行攻擊和偷襲,或者誘使我機分散,爾後進行攻擊。美國空軍運用這些新的作戰方法,一時在空戰中取得了主動。

劉震在安東曾多次同劉亞樓談過敵我空中鬥爭的具體情況及戰鬥特點,說明我方在參戰初期多以小編隊、多梯隊和多層次配置作戰,這種打法比較靈活機動,戰果也比較好。後來采取大編隊、大機群出戰,就顯得不靈活,敵我雙方一接觸即被打散。美機被打散後尚能保持4機或雙機作戰;而我機保持4機作戰有困難,一般隻能保持雙機作戰,有時還形成單機,造成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麵,被擊落擊傷的飛機多半是單機。

因此,我軍宜采取多批小編隊、分梯次進入戰區,集中兵力於一個空域,並力求保持4機或雙機協同作戰,這樣就靈活得多,也容易爭取主動權。這些意見,劉震也曾多次征求過參戰部隊各級指揮員和廣大飛行員的意見,並發動各機關、部隊廣泛開展戰術研究活動,讓大家開動腦筋,獻計獻策。

劉震在空戰指揮上的實踐體會和部隊的戰術研究,為1952年4月以後空軍黨委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域多層四四製”空戰戰術原則起了重要作用。

“一域多層四四製”的基本含義是,同批同梯隊機群以4機為單位,按不同間隔、距離和高度采取層次配備(最少配置兩層),構成小編隊、大縱深的戰鬥隊形,按照統一的作戰意圖,以長機為核心,在目視聯係或戰術聯係的範圍內保持一域,相互協同作戰。

具體說來,“一域”,是指同批升空作戰的部隊在一個空中區域內進行戰鬥,始終保持在以領隊長機為核心的目視聯係或戰術聯係的距離之內,空域的轉移以領隊長機的位置為轉移;“多層”,是指升空作戰的部隊,在隊形配備上至少分為高低兩層,以便前後上下相互支援和掩護;“四四製”,是指在戰鬥中最好能經常保持每4架飛機為一個基本戰鬥單位,投入攻擊或與敵纏鬥,以便雙機互相交替攻擊掩護,避免敵機偷襲。可見,“一域”是這條戰術原則的核心。能否保持在一個空域作戰,是關係到集中力量和分散力量的問題。“四四製”是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實行雙機攻擊雙機掩護的有效戰法。

隨著誌願軍空軍部隊的戰鬥力逐步加強,戰術思想逐步提高,美國空軍遭受的打擊也越來越重。美軍在清川江以北的空中優勢受到很大的消弱,被迫放棄對新安州、西浦、價川“三角地區”的封鎖。

美國空軍參謀長範登堡驚呼:“共產黨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空軍強國之一。”美方不得不承認:“米格曾把戰鬥轟炸機逐回清川江以南”,“對鐵路線進行曆時10個月的全麵空中封鎖,並沒有將共軍挫傷到足以迫使其接受聯合國軍等方麵的停戰條件的地步”,“絞殺戰是失敗了”。

9、誌願軍空軍給美空軍設了禁飛區

1951年6月,朝鮮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戰場上形成了邊打邊談的複雜局麵,敵我雙方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為配合談判,侵朝美軍空軍也從主要支援地麵作戰轉為主要轟炸朝鮮北方目標的空中阻滯作戰。侵略美軍總司令李奇微要求美軍空軍“在此談判期間,應采取行動以充分發揮空軍威力的全部能力”。為此,從國內不斷增調大量飛機進駐日本、朝鮮,侵朝美軍空軍增至19個聯(大)隊,作戰飛機1400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