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誌願軍反擊部隊上去的時候,陣地上仍保持著白天激戰的麵貌,那裏滿山坡橫七堅八地躺著敵人的屍體,密得插不下腳去。於樹昌最後據守的那座地堡,一半已經塌掉了,洞口橫著五六具敵屍,在靠近地堡門裏,找到了烈士的遺體,他手裏還攥著半截未炸完的手榴彈木柄,身旁躺著那部砸扁了的沾滿血跡的步話機。英雄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砸碎了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衝向了敵群……
11、《韓國戰史》對金城戰役的描述
在《韓國戰史》中,對金城戰役有這樣比較詳盡的描述:金城作戰,結果使第8集團軍的威信掃地,以精銳師組成的國軍第2軍團丟了麵子。
第8集團軍長期以來隻搞防禦,結果讓中共得以積蓄力量發動進攻,取得了勝利。
國軍本身的缺點也是導致中共軍在最後攻勢中取勝的重要因素。國軍在這次戰役中的教訓很多。
1.線式防禦
線式防禦已被過去世界各國古代和現代的戰史證明,是一種脆弱的防禦形態。……特別在中共軍采取人海戰術實施多波次攻擊、集中火力重點突破的情況下,線式防禦更是不堪一擊。應當采用“重點防禦、縱深配置”。
2.坑道陣地
……在坑道上作戰,中共軍比國軍強。
3.第一線指揮官前沿觀測所的運用
……在激烈的夜戰中,部隊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不能指望第一線戰鬥分隊向上報告準確情況,因此,團長應同副團長輪流到前沿觀測所指揮戰鬥。
4.預備隊的使用
……在這次戰役中,我軍由於情況不明而且危急,各單位在使用預備隊時,不是貽誤了時機就是使用不當,還有些大部隊在晝間沒有各種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實施反擊,大部歸於失敗。
5.夜間戰鬥的主動權
……國軍由於下級指揮官能力差,單兵戰鬥技術不熟練,在多數情況下被敵人奪去了主動權。
6.單兵戰鬥訓練
……由於國軍新兵訓練不夠,在敵人發動進攻之初便引起混亂,給下級指揮官作戰指揮帶來極大困難。
7.火力運用
……步兵光依賴炮兵,幾乎沒有製訂步兵自身的火力計劃。炮兵的火力計劃也不過是圖上計劃。師火力調整所幾乎無法實施火力調整。
8.部隊移動間的通信聯絡
……由於敵人炮擊,有線電網常常被中斷,特別是指揮所轉移和縱深戰鬥時,根本無法實施指揮,甭說敵人情況,就是我軍情況也沒有被掌握。
誌願軍戰術和指揮方麵的成功在於:
1.通過進攻和包圍戰的徹底訓練,在夜暗條件下徒步機動快。
2.火炮射擊準確,步炮協同良好。
3.因為有了徹底的政治教育,敵人不怕我猛烈炮擊,守得頑強,攻得堅決。
4.有效地運用了火力。直射火炮盡量靠前配置,以壓製我各種火器陣地和觀測所,用曲射火炮猛擊我側後,以擾亂我支援部隊和通信網。通過全麵的單兵訓練,每個士兵都能勇敢善戰。在縱深戰鬥中重新編組快。
關於戰術運用,敵人體會到誌願軍的做法在《韓國戰史》中也有表述:
1.包括進攻部隊和預備隊,集中大於我守備兵力的4倍至5倍的兵力實施進攻。
2.進攻目標一般都選在我孤立的陣地。
3.強大的預備隊通常在中央待機。
4.進攻通常采取兩翼包圍,用強大部隊在正麵實施主攻,用助攻部隊從兩翼實施穿插包圍。
5.縱深戰鬥特別是對坑道的進攻,組織爆破組,突擊組和火力掩護組3個戰術單位實施多波次攻擊。
6.進攻中集中兵力先打開突破口,然後逐步擴大突破口。
12、李承晚最終同意停戰
1953年6月,當板門店談判取得進展的時候,李承晚又頑強地反對“任何使朝鮮處於分裂狀態的協議”。這位78歲的南朝鮮總統通知美國說,他要求:
“第一,不可更改地答應,如果停戰後90天以內召開的國際政治會議沒有能統一朝鮮的話,美國就幫助大韓民國以武力統一朝鮮。第二,同意如果政治會議開會90天而仍然沒有產生解決辦法時,就重新恢複戰爭。”
6月6日,艾森豪威爾寫信給李承晚,扼要說明了美國的立場,他在信中說:“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我們必須決定到底是繼續以戰爭來進行統一朝鮮的鬥爭呢,還是以政治和其他方法來追求此項目標……我深信,在這種情況下,聯合國和大韓民國有必要接受停戰。我們沒有理由為了希望以武力達成朝鮮的統一而使這一苦難叢生的戰爭拖延下去。”艾森豪威爾還答應:“美國政府,在取得必要的國會撥款的條件下,準備繼續給予大韓民國以經濟援助,這將使它得以在和平狀況下恢複它的飽受摧殘的國土。”